品茗,是我國一項傳統的生活藝術。雖曾因西洋咖啡等飲料的傳入,而一度遭到冷落,但最近不僅國人重拾喝茶的興趣,許多國家也正興起飲茶之風。這是由於醫學家研究分析後發現,茶中含不少有益人體的成分,常飲茶確有保健的功效。在經濟繁榮的國家,人們講究美食,往往有營養過剩之虞,飯後喝上一杯茶,不僅油膩盡去,口中亦能留下一股甘甜與芳香。再從另一方面來看,社會愈現代化,人們生活就愈緊張忙碌,泡茶、喝茶時的悠閒意境,也就愈令人嚮往,可以使緊張的身心得到適度的鬆弛,因而整理思緒,重新以冷靜的頭腦面對忙碌的世界。
室內燈光柔和,絲竹之聲清越悠揚,壁上懸掛著國畫,桌旁有雕刻擺設,顯得古色古香。一桌桌客人,有的低聲交談,洽商公事;也有好友相聚,聊得興起;更有雙雙對對的情侶,正低頭喁喁談心。這大概是家「中國味」較濃的咖啡館吧?再仔細一瞧,每張桌上都擺著一壺茶,茶旁有個小電壺可自行添水,室內還飄著縷縷茶香呢!原來這是家「茶藝館」!這是目前自由中國台灣,許多人約會、談事情喜歡去的地方。
傳統的「蘭花指」拿杯法,姿態優雅。(魏嬡)
中國人最早懂得飲茶
提起喝茶,一般人總會聯想到日本的「茶道」。其實,茶是中國人首先發現、飲用的,品茗更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相傳早在五千年前神農氏嘗百草時,就已認識了茶,不過這個說法目前已難考證。根據實際的文獻記載,中國人喝茶始於西漢,那時叫做「荼」,是四川西部的一種野生植物,不是一般飲料,而是一種高級藥材,只有在宮廷中才喝得到。
唐代,陸羽著「茶經」,把「荼」改為「茶」,有系統地介紹茶的知識,品茗之風因而大盛。到了宋代,我國茶藝更發展至顛峰狀態,不只王公貴族好飲茶,一般市井小民也都養成飲茶的習慣,茶已成為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與柴米油鹽醬醋等並列為「開門七件事」。家中如有客人來訪,先奉上一杯茶,也成為應對進退的禮儀之一。
根據考證,國人喝茶的習俗和方法,也就在宋朝時傳入日本。十二世紀時,日本榮西禪師到宋朝學習茶藝後,將我國的茶種、當時流行的抹茶(將茶製成粉末)及青磁茶碗,帶回日本。直到今日,日本傳統的茶道仍以抹茶及青磁茶碗為主體,可資證明。
而後,日本人研究茶藝的風氣,歷久不衰,至十五世紀時已產生「茶道」的各種流派,今日更被視為日本的「國粹」,往往被安排為文化觀光的項目之一,許多國際人士也以為日本人最懂得喝茶。
而首開品茗風氣的我國,茶藝卻有逐漸式微之虞。尤其民國以後,西方物質文明傳入,喝咖啡成為時尚,年輕人多愛追隨潮流,喝茶於是成了老年人的專利,傳統的「功夫茶」(因泡茶的時間、茶具、水質、甚至連共飲的對象都有講究,很費功夫,而得此名)因而又稱「老人茶」。好在近年來,醫藥專家證明喝茶有益健康,許多年輕人也開始有興趣學習傳統的茶藝,品茗之風逐漸復甦。近兩年來,茶藝館亦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且生意鼎盛。
台灣北部多坡地,適合種植茶葉,茶園很多,所產茶葉的品質很好。(魏嬡)
現代人重拾喝茶的樂趣
由於目前民生富裕,大家吃得太多、太好,有時不免感覺滿腹油膩,因此許多人喜歡在飯後喝杯茶。事實上經常喝杯釅茶,確可去腸胃中的油脂,對保健、減肥都有功效。
茶的甘香滋味雖好,有些人卻更愛享受泡茶時的悠閒情趣。由於社會不斷發展,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忙碌、緊張,極需從事能鬆弛身心的休閒活動,以作為調劑。而一步步從容不迫的泡茶過程,恰可使人的情緒得到適度的舒散。再加上撲鼻的茶香、回味無窮的甘味和冉冉上升的水汽,真足以令人塵慮盡消。而且,茶本身也確有提神醒腦的功效,能助人冷靜行事。因此,喝茶也已從物質享用提昇至精神層面。
若有人以為在忙碌的生活中,如何有閒情逸致去泡茶、喝茶?那可就錯了。每當有人問漫畫家王丁泰說:「你工作這麼忙,怎麼有時間喝茶?」他總回答:「就是因為這麼忙,才更需要設法鬆弛身心。每當忙得心力交瘁時,我就泡壺好茶,細細品嘗,讓緊張的情緒平緩下來,這樣我就可重拾精神去面對工作和難題。」
各種形式的「宜興茶具」,高雅宜人。(魏嬡)
有心人推動品茗的風氣
喝茶風氣的復甦,雖有其社會背景的因素,但有心人的默默推動,仍是功不可沒。蔡榮章從事旅遊業,他經常有機會與各國的觀光客接觸,他發現日本的「茶道」對觀光客很具吸引力,非僅歐美人士好奇,連國人也常興趣濃厚地繳錢去觀賞、試飲。看到這種情形,他深覺遺憾——這原本是我中華民族的生活藝術啊,而今卻成了他國的文化觀光重點。在有了「禮失而求諸野」之嘆後,他開始研究傳統的茶藝。
深入研究後,他發現日本的茶道和中國的茶藝無論在精神上或形式上都迥然不同。日本的茶道講究禮儀,品茗時各就各位,不得隨意變換位置;泡茶方法也一板一眼、規矩嚴明。品茗時更是以一個大杯子,輪流品嘗。每個人襟邊要帶一張紙,喝一口後用紙把杯口擦淨,並把杯子轉三圈後,再傳給下一位。此外,還有其他繁復的禮節,自成一套飲茶方式。
而中國人喝茶講究氣氛。據「茶疏」上說,須在心手閒適、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有佳客小姬為伴……時,才適宜飲茶。只求喝得心閒神適,至於泡茶的方法與禮節,就不必很講求,可依各人喜好、習慣而定,沒有嚴密的規矩可循。在這種情形下,自然很難歸納出完整的系統。
蔡榮章乃潛心整理、研讀各有關資料,經過五年時光,終於理出了一點頭緒。他強調歸納、整理的重要:「每提到品茗,人們總是對日本茶道的規矩、動作印象深刻,而對我國的茶藝卻概念模糊。兩者主要的差別就在系統的建立。中國人喝茶一向講究舒適愉快,所以我們不必像日本人一樣一板一眼,講究禮儀。但我們仍需一套有關飲茶、泡茶的完整系統,才易於推廣,也才能建立中國式的飲茶風格。」
各種形式的「宜興茶具」,高雅宜人。(魏嬡)
「茶藝講座」免費教授泡茶之術
前年底,他又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辦「陸羽茶藝中心」,開辦免費「茶藝講座」,由他自己或茶葉專家、民俗學家輪流主講。每期招考三十六名學員,共授課八小時。到目前為止,已辦了六十三期,結訓學員逾二千人。除了剛開始登廣告招生外,近來都是學員慕名前來;到後來人數太多,還需預先登記,好幾期後才能輪到。而且學員多半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可見大家對傳統茶藝已產生濃厚的興趣。
看到這麼多人喜歡研究茶藝,蔡榮章滿心歡喜,即使倒貼茶水、材料及教師的車馬費,也在所不惜。而學員們對「茶藝講座」也風評良好,更使他欣慰無比。許多家庭主婦高興地表示,學會泡茶後,先生晚上都愛回家喝茶,就算有事要商談,也會帶朋友回家邊喝邊談,減少到外面應酬的時間。也有人表示,自從學會泡茶後,晚上家人都喜歡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使家人間的關係更加融洽親密。也許喝的並不是什麼高貴的茶葉,但一樣能帶來愉快、溫暖的感覺。蔡榮章聽了,不勝得意,他說:「這才是中國人的生活藝術啊!」
為了進一步推廣品茗的樂趣,他又發行「茶藝月刊」,並計畫出版系列的茶藝叢書,以普及茶藝文化。去年底,茶葉界、學術界及愛好茶藝的各界人士,組成了「中華茶藝獎選拔委員會」,蔡榮章被推為總幹事。他們並於十二月二十日舉辦了第一次泡茶比賽,蔡榮章說:「我們計畫以後要定期舉行比賽,以競爭的方式,培養人們研究茶藝的興趣。」
各種形式的「宜興茶具」,高雅宜人。(魏嬡)
茶藝範圍已較古時簡化
我國茶藝的研究範圍,在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中就有明確的記載。全書分十章: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飲、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圖。流傳至今,茶藝的研究範圍已減化成為:茶葉、茶具及泡茶方法。
根據研究,茶葉含有多種成分,都對人體有益。譬如功用最多的「茶素」,有止渴、強心、刺激血管及運動中樞、解除煙酒之尼古丁和酒精中毒、強化肌肉收縮、消除疲勞、治頭痛等作用。
其他成分還有:茶單寧類,具有沉澱金屬、菸鹼、嗎啡的作用及防腐的功能;單寧酸類則可排除人體內的放射能,推阿芳可協助腎臟排洩;維他命C增加血管韌性,減慢皮膚老化,有美容作用;氨基酸類對偏食蔗糖、脂肪或蛋白質所引起的血液酸性中毒,有中和作用;兒茶素可預防高血壓;茶色素對貧血症和肺結核有治療功效;精神油可清醒精神、除口臭;無機鹽類對人體的新陳代謝有益。甚至,最近還有研究顯示,多飲茶可防癌及防止感冒呢!
茶的分類方法很多,甚至其中還有重疊或界限不明的情形,最普遍的分法,是依照醱酵的程度,將茶分為「不醱酵」、「半醱酵」及「全醱酵」三大類。「不醱酵」就是所謂的綠茶,多呈蔬菜香,常見的有:龍井、碧羅春、煎茶……。「半醱酵」是我們的特色茶,也被一般認為品茗價值最高,多呈花香:如清茶、香片、凍頂、鐵觀音、烏龍等。「全醱酵」就是紅茶,因醱酵多,茶湯呈朱紅色,有焦糖香,但味道較苦,故多在茶中加上檸檬或牛奶再飲用。
同一種茶,又因焙火的輕重而有分別。焙火輕的稱「生茶」,香氣較濃;焙火重的稱「熟茶」,喉韻較佳(即入喉的甘味較好),可隨各人喜好選擇,但胃怕寒的人最好喝熟茶。好的茶葉形狀緊結且經充分乾燥,用拇指和食指輕輕一搓就會碎成粉末。茶葉需保存在乾燥、陰涼的地方,裝在錫罐,擺在冰箱裡,可長保品質不變。
主要的茶具——壺、盅、杯、池,和茶食——碗豆、魷魚絲。(魏嬡)
茶具也有一番講究
茶具可大分為陶、瓷兩類。一般說來,瓷壺泡出來的茶,茶味較強勁,較受北方人歡迎。陶壺泡的茶則較溫和,最受江南人士喜愛。目前自由中國台灣泡茶普遍都愛用陶製茶具。
目前流行的小陶壺,最早出現在明代正德年間,以宜興的彩色陶工所燒製的最負盛名,這類小陶壺現在通稱為「宜興式茶具」。由於這種茶壺的體積小,茶的香氣、熱氣都不易散失,因此最受歡迎,成為現在最主要的茶具。選購時可敲敲壺身,若發出鏗鏘之聲,表示泥質堅實,是為上品。
宜興式茶具的組合,主要包括:茶壺、茶杯和茶池。使用時,先以熱開水燙溫茶壺和茶杯,然後約置入半壺茶葉,將開水壺高舉,把熱水徐徐注入壺中,至倒滿、泡沫浮出,迅速將壺中之水倒入茶池,這步工作叫「溫潤泡」。有些人以為這是為了把茶葉洗乾淨,蔡榮章說:「如果茶葉真那麼髒,不喝也罷!溫潤泡的目的,是讓茶葉吸收溫度及濕度,達到一種『含苞待放』的狀況。」
然後第二次注水,進行第二泡,大約浸泡四十五秒,提起茶壺,以拇指和中指握壺把,食指按在壺蓋上,順沿茶池邊緣繞兩周,以滴淨壺底的水,這個步驟,俗稱為「關公巡城」。然後再以巡迴方式注入裝滿每個小茶杯,但不可待裝滿第一杯,再裝第二杯,以免各杯茶味濃淡不一,這個巡迴注茶的步驟,俗稱「韓信點兵」。
懂得喝茶的人,都知道這第二泡真正是茶中精品。但一般人喝茶並沒有那麼講究,許多茶葉甚至可以七、八泡,直到味道變淡為止。
茶壺用畢後,用水沖淨即可。因為陶壺的吸水能力很強,若用清潔劑或菜瓜布刷洗,難免留下清潔劑的味道或刮損壺身,反而不妙。而且一般懂得泡茶的人都很珍惜舊壺,由於壺壁長期吸收茶香,每次泡茶時,茶香自然散發出來,益增香醇甘美。茶味的高下,有時就是這一點點之差。
在茶藝館中喝茶聊天,是人生一大樂事。(魏嬡)
泡好茶待客
新春期間,我國素有敬茶的禮俗。親戚朋友互相造訪拜年,可在茶中或茶旁放一、兩顆橄欖,因橄欖俗稱元寶,所以這種茶就叫「元寶茶」。也有些人家在茶裏加些金橘或桂花,因「橘」「吉」諧音,「桂」「貴」同音,取其「吉祥富貴」之義。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杜小山的名句,道盡了用茶來款待知交,才是真正風雅樂事。款待至友,當然要用好茶。在此概略談談如何鑑別茶的好壞。
對於茶的鑑賞,不外乎講究它的「色」、「香」、「味」,雖然各種不同類別的茶,由於焙制時醱酵程度的差異,它們的品味,尤其是水色,自然各具特點。但是,凡屬上品的好茶,在「色」、「香」、「味」的標準上,仍有一致的範疇。
先就「色」來說,乾的茶葉,葉片應該自然卷曲,和幼枝連結在一起,顏色要濃,具有適度的光澤,沖泡出來的茶水,必須清澄、透徹,不能渾濁;再就「香」的標準來說,當茶泡好以後,捧起茶具,聞到的不是濃厚的焦香,而只是一絲淡淡的清香,飄而不膩,沁人心脾,久久不散,這才是上品;至於「味」的辨別,要在茶水剛才入唇,就感覺清醇順口,沒有土腥味,尤其不能有澀口的感覺,然後當茶水嚥進喉嚨以後,如果又能覺得甘潤舒暢,回味無窮,那麼這就是一杯喉韻上乘的好茶了。
最後,附帶一提,品茗時,一定要細啜,如果牛飲,滋味就很難鑑別了。
家人聚在一起喝茶,可使彼此更親密、融洽。以下是泡茶的幾個重要過程。(魏嬡)
泡茶前先用開水把壺燙熱,稱為「溫壺」。(魏嬡)
把壺溫熱後,開始置入茶葉。(魏嬡)
沖泡時,將開水壺高舉,熱水徐徐注入壺中。(魏嬡)
第一泡又稱「溫潤泡」,目的是讓茶葉吸收溫度的濕度,一般都不飲用,將之倒在茶池中,有保溫作用。(魏嬡)
趁著第二泡的時間,把杯子燙熱,稱為「燙杯」。(魏嬡)
倒茶時,必須巡迴注滿每個茶杯,以免各杯茶味濃淡不一。(魏嬡)
也有人先將茶倒入茶盅,平衡濃淡後,再一一注入茶杯。(施懿珍示範)(施懿珍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