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說:「小華住在一條小街上。」
圖畫上這條街應該是像草屯鄉下、花蓮市內、還是台北東區的街?
只有畫家才能決定了。
今年春天開始,八位替兒童讀物畫插圖的畫家,在台北、台中、高雄和台南,舉行兒童圖畫書原作巡迴展。八位畫家是鄭明進、趙國宗、曹俊彥、洪義男、劉宗銘、董大山、張正成和劉開。這是國內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兒童讀物畫家聯展,備受矚目。
兒童文學家林良曾說,「無畫不成書」已經是兒童讀物的黃金律,所以在兒童文學世界裡,畫家和作家一般重要。
不過對兒童圖畫書而言,畫家的角色卻比作家吃重許多。圖畫書是小學低年級以下兒童的讀物;這些小讀者識字不多,不懂文字表達的意思,卻看得出圖畫中的含義。給他們看的書就得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甚至有的書整本不置一字,全靠圖畫說故事。
曹俊彥作品「龍來的那一年」。(張良綱)
吸引孩子、大人,也吸引出版商
近幾年,我國的兒童圖畫書在質和量上都頗為可觀。幾家專門出版兒童讀物的出版社,如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信誼基金出版社、國語日報社、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附設書評書目社和晶音有限公司等,都有計畫的出版國內作家、畫家創作的圖畫書;其他如光復書局、英文漢聲出版社等,則與國外的出版社簽約,進口圖畫書的原版分色片,印製與原書完全一樣的中文版本。不論是國內作家、畫家的創作,還是翻譯自國外的作品,都印製得非常精美,內容也相當精彩。
「我們這裏天天都擠滿了看故事書的孩子」,一家專售兒童讀物的書店小姐說。
「買了許多書,孩子還沒看,我倒先入了迷」,一位張太太說,她有兩個女兒,大的五歲,已懂得看書。「這些圖畫書堻隱含著對孩子的啟發,很有意思,也使我瞭解原來孩子會這樣想,給我很多教育孩子的靈感。」
不錯,一本好的兒童讀物就當如此——吸引孩子,吸引大人,甚至也吸引其他的出版商。
曹俊彥為一本書找到適合的畫家後,和他討論圖畫表現的方式。
從「我要大公雞」到「水筆仔」
「曾有國外出版社想以取得原版分色片的方式,翻印我們的圖畫書」,現任信誼基金出版社總編輯的曹俊彥說。
我國的兒童圖畫書,無疑已經到達一個全盛時期。有這等成績,作家、畫家、出版者、編輯人及消費者,都功不可沒;不過,和兒童同扮重要角色的畫家功夫下得最深。
「第一次畫整本圖畫故事書的時候,好吃力」,在師大美術系讀書時就替兒童讀物畫插圖的趙國宗說,「那時候是民國五十三年,我大學剛畢業;要畫的那本書名叫『我要大公雞』。左思右想,不曉得該怎麼畫,好痛苦。最後還是用設計的觀念畫出來。」
民國七十二年,洪義男畫「水筆仔」的時候,到淡水紅樹林去寫生、攝影作紀錄,「還教紅樹林裏的『招潮蟹』咬了兩口呢」,他摸著右手指笑著說。
從「我要大公雞」靠想像落筆,到「水筆仔」從觀察入手,竟走了廿年!其中辛苦自是不免;而且和他們作品發表的園地——圖畫書的成長息息相關。明白地說,他們和書、出版社、編輯人互相啟發、影響,一起成長。
趙國宗一九八五年作品「龍舟競渡」。(張良綱)
開山始祖——小學生畫刊
我國最早的兒童圖畫書應屬民國四十年起出版的「小學生畫刊」,其中圖畫的解說力不夠,只能為文字之輔。但是它仍然產生了些影響。
「小時候住在埔里,小學五、六年級時,最喜歡星期六下午騎著腳踏車到各個學校去逛,從每一間教室的窗外看教室後面佈告欄上張貼的小學生畫刊」,第一屆洪建全兒童文學獎圖畫故事類第一名的劉宗銘說,「因為每個年級的書都不同,而且每班貼出來的部分也不一樣,我喜歡看上面的劉興欽的漫畫。」
不過,當年替小學生畫刊出力的畫家,現在仍替兒童讀物畫圖的已不多。「小學生」是台灣省教育廳出版的,分小學生畫刊和小學生雜誌兩種;前者給小學低年級學童看,後者給高年級看。目的在轉移當時學童對連環圖畫的過度著迷;曾有小朋友因崇拜漫畫書中的江湖英雄諸葛四郎和真平,真的揮揮衣袖上山學道去了。
基於同樣的理由,台北市在周百煉任市長時,由「台灣省文化協會」和青文出版社合作,專為台北市的國小學童出版「好學生課外讀物」,一到六年級,每個年級一本。也就是每一個月為六個年級出版六本「好學生」。
鄭明進一九八一年作品,紙版畫「屋頂上的音樂家」。
「好學生」培養了許多兒童書畫家
不管「好學生」有沒有達到將小朋友的閱讀興趣導向另一種趣味的目的,卻使許多畫家注意到兒童讀物的插圖,進而投入創作行列。因為「一個月出六本,需要很多畫插圖的人手;而且書薄,開本又小,不容易引用外國的故事書」,曾替好學生連畫帶編了五年的兒童美術教育家鄭明進說,「即使是從外國的東西取材,也只是翻譯文字,圖還是得重畫。」
民國五十三年,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成立,專為全國國小學童編輯優良課外讀物。
這個原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台灣省教育廳合作的機構,後來簡稱「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為我國的兒童讀物樹立了幾項特色,其中之一是完全採用國內作家、畫家的作品,出版「中華兒童叢書」。
另一項特色是:因為大量使用插圖及全部彩色印刷,設有美術編輯。這可能是全國第一個有美術編輯的兒童讀物出版單位;第一任美術編輯是畫家曾謀賢。
鄭明進從事兒童美術教育多年,對於中外兒童圖畫書都花過一番研究工夫。(張良綱)
美術編輯提供助力
當時畫家大半是學西畫出身,我國固有的繪畫體系中又沒有兒童讀物插圖,大家都在摸索、嘗試,美術編輯不斷尋找有創意、可造就的新人。
「曾謀賢是看了我替學校每週中心德目畫的圖,來找我的。」曹俊彥說。他當時在小學教書,校長要他把學校的每週中心德目寫大字,貼在進校門的玄關處。他認為那兩個字學生會視而不見,於是改用圖畫來表示。
美術編輯蒐集各畫家的資料,拿到一本書的文字部分後,依內容和性質,從資料中選適合的畫家;然後跟他討論圖的表現方式。「這種做法,能使每一本書都有特色。」後來也任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美術編輯的曹俊彥說,「而且和畫家談過後,他的意見可能修正了我的原始構想,產生新的主意。」
這個方法對美編和畫家幫助都很大。趙國宗用設計觀念畫「我要大公雞」、洪義男的第一本圖畫書「治水與治國」都是合作的成果。
「治水與治國」是一篇歷史故事,當時的美術編輯曹俊彥希望圖畫部份,有漢拓的味道,但是時間和成本都不允許依正統辦法刻石拓印。畫漫畫的洪義男對著曹俊彥借來的一幅漢拓看了一個星期,想出以鉛筆式臘筆和較乾的毛筆在厚紙板粗糙面作畫的方法,完全做出了漢拓的效果。
洪義男是少數專業兒童圖畫書畫家,每天都在家中的工作室中工作十幾小時。(張良綱)
藝術性不能偏廢
「其實也不一定非要漢拓,還可以用其他畫法來表現古趣,可是我要改變洪義男漫畫式的筆調,只好強迫他了」,曹俊彥在十年後帶著歉意的看著洪義男,道出當年的苦心。「不是說漫畫不好,漫畫是純符號,偏重趣味性。圖畫可以用漫畫的技巧來畫,但是要帶有藝術性。」
除了美術編輯對畫家的引導外,因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關係,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由贈送或交換來很多外國的兒童讀物。這些書印刷的精美以及內容的紮實,除了讓兒童讀物畫作者羨慕外,也給他們很多靈感及模仿的機會。
這種模仿曾被批評為東洋味和西洋味濃重,但也有正面的功能。曾替「正聲兒童」畫漫畫和插圖的曹俊彥說:「回想起來,我給正聲兒童的東西不如它給我的多,因為當時正聲翻譯很多外國的兒童讀物,其中的插圖對我衝擊力很大——同樣是用圖畫講故事,人家怎麼可以達到那麼高的藝術性?」
洪義男一九八四年作品「飛魚划船」。
童化創作,步步推展
以畫「大家來唱ㄅㄆㄇ」獲得民國七十一年國家文藝獎的董大山也表示,他是在參觀世界優良兒童圖畫書展時,首次知道有如此漂亮的書,是專給兒童看的。「我很驚訝,那些插圖的水準絕不比畫給成人看的畫低;感動之餘,覺得國內也應該有些畫家來為兒童作畫。」
但要實現理想,光憑感動、驚訝並不夠,還得有三分傻氣、七分執著的熱情。
曹俊彥回憶十二、三年前替「兒童月刊」畫插圖的情景,每個月時間一到,他就接到電話,要他當天下班後到某處集合;接到通知的畫家到齊後,就分配工作。文章打好字,能佔的頁數也決定好,畫家拿到稿子就全權負責,從畫到編,一手包下來。
「還要當場交卷呢」,趙國宗說,他當時剛由德國留學回來,也成為被徵召的畫家。
「我們像一個製作群,沒有人計較稿費」,曹俊彥說,「大家都知道,那工作只是奉獻。月刊的負責人自己都沒有支薪,象徵性的一點稿費和編輯費,也在集合編書時給我們吃晚餐吃掉了。」
董大山則到各處去自我推薦,希望得到畫插圖的機會,好實現替兒童作畫的理想;劉宗銘因為崇拜一位漫畫家,替他做事,不在乎睡倉庫;洪義男連當兵都不間斷畫漫畫,從關東橋訓練中心畫到澎湖,從澎湖畫到台南;從中山室畫到床上。
劉開一九八四年作品「雞蛋不見了」。(張良綱)
子女首先評分
漸漸的,他們發現只是熱情也不夠用,必須下功夫去瞭解讀者——小朋友,不然孩子看不懂,辛苦就全白費了。而且當成家、有了孩子後,對孩子的思想和情感有了親身體驗,更驚覺到原來那個小人兒是這般地不可等閒視之;再加上如今兒童心理、教育的資訊非常豐富,畫家已能確實知道,什麼樣的畫孩子能瞭解。
「四歲以前的孩子在家的機會比較多,所以他看到圖畫中的男人就認為是爸爸,女人就是媽媽」,曹俊彥說,「所以畫爸爸媽媽時,一定要畫一般家庭中爸爸媽媽的形象,如跟孩子講話一定要彎下腰來,一如他的爸爸媽媽;而畫中的孩子也要跟他差不多。」
孩子對每樣東西的好壞也有他的看法,「我的女兒小時候一直認為我的畫沒有她畫的好」,董大山說,「一直到最近,她才覺得我畫得比她好。」所以畫家在替兒童讀物畫圖時,不能只顧著自己表演,忘了讀者。董大山、張正成的作品都是先給自己的孩子看,聽取他們的意見做修正。
劉宗銘一九八○年作品「小雨」。(張良綱)
都有重畫的念頭
這樣的遷就兒童,倒使一般人認為是畫不過給成人看的畫家,才畫兒童讀物畫的。
「以我們的功力,練習三個月,就可以畫得比它還好」,曹俊彥指著茶藝館牆上一幅標價兩萬多元的水墨畫說:「只能說各有專攻,比方我們在思想上不習慣表達苦澀的事情,可是對趣味的掌握就比其他畫家駕輕就熟了。」
「這也是我們要開圖畫書原作展的一個原因」,鄭明進說。他是國內第一個開兒童讀物插畫展的畫家,「我看林崇漢開插畫展,心想他替成人讀物畫的作品能開展,我為什麼不能?」所以他也開了個畫展。結果一家銀行買去了八張作品。
所以兒童讀物畫一樣可以有藝術性,畫它們的畫家,功力也不比一般畫家低,正如林海音是名作家,童話也寫得一流好。
既然已經證明自己的功力不比一般畫家差,對自己的作品滿意嗎?
「他總是說:『如果有時間,我還要重來』」,曹俊彥口中的「他」,指的是董大山。「到現在,他的工作態度還是如此。劉開也是這樣;洪義男更是行動派,有時我們一句無心的話,他馬上就拿回去重畫。其實,重畫的念頭,幾乎是所有畫家都會有的;一般來說,一本書畫完最後一張時,都會把第一張拿出來重畫。」
董大山和他的一雙女兒,她們也是他靈感的泉源。
吃稀飯,也可以吃麵包
至於對兒童讀物畫未來應走的方向,畫家則有兩種看法。鄭明進認為,應該積極融入民俗風貌及孩子的現實生活。張正成則表示,只要是好的,就可以給孩子看,不必拘泥是本土的、還是西方的;就像不應限制只吃稀飯,不能吃麵包。
「只要不模式化、概念化,從觀察入手,就能畫出新鮮的東西。」林良指出,「孩子也就會喜歡。」
怎麼觀察呢?林良舉例說,「小華住在一條小街上」這樣一句話,畫家的功夫就大了,那條小街是那個鎮上的?是那條街?街上應該有些什麼店鋪?畫家心裡都先要有個譜,不能隨便畫一條街。這樣讀者才能進入畫家所要傳遞的東西裡。
我們的兒童讀物畫家似乎尚未做到「對真實生活縝密觀察,再透過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原因除了畫家本身的觀念、功力;還涉及環境,比方稿費。這個老問題仍然存在。
現場觀察和藝術表現都需要花時間,甚至金錢,而一張兒童讀物畫目前的行情最高是兩千五百元,一般只有一千到一千五百元。
董大山一九八四年作品「十二生肖」。(張良綱)
前路尚長
曾經有個日本青年,畫了一本圖畫書,賺到的稿費和版稅,足夠他留學美國。
我們離那樣的理想還有很長一段路。不過,「現在出版社給版稅,也給畫家一份了;也會尊重我們,主動和我們溝通」,曹俊彥指出。
大家都在進步中,理想總有實現的一日。
張正成一九八五年作品「搬家」。(張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