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為南中國海重要的海上王國,歷史琉球和明清中國有著密切的交流,而地緣關係更使得明鄭後的台灣與琉球來往不斷。如今,一批批來自沖繩的文化團體,往返台灣與沖繩之間,企圖修補古琉球已經散失的輝煌海上歲月。
台灣與琉球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琉球學者「重建」歷史,為何要到台灣來?
五月間,台大圖書館來了兩位日本客人:沖繩縣公文書館館長宮城悅二郎及館員久部良和子。簡單的穿著、典雅的談吐,對圖書館業務有著深入的理解,他們參訪了台大善本書室館藏的琉球文獻,其中有記載五、六百年前琉球王國在海外發展的重要文獻《歷代寶案》、《親見世日記》等,以及其他與日本有關的檔案。
除台大圖書館外,兩位沖繩的客人此次來,還走訪了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省文獻會、國史館等歷史文獻館藏甚豐之地。到台灣分館、省文獻會,主要看日據時代總督府的檔案;國史館則是看與戰後沖繩歸屬問題息息相關的「大溪檔案」。
久部良和子表示,此次來看台灣所藏的沖繩史料,一方面是這些史料許多未經公開,彌足珍貴;另外,由於二次大戰美軍登陸沖繩引發戰火,沖繩史料大部份被毀,要探索古琉球及戰後沖繩歷史,台灣各地館藏的沖繩史料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料。
以現存於台大圖書館的《歷代寶案》來說,自一九八九年開始,沖繩人每年來台作研究,與現存日本各地的不同版本的《歷代寶案》作比對,並加以補充校對。這個規劃為二十年,被琉球人形容為「戰後沖繩縣最大的文獻修補計畫」,所花費的人力、經費不計其數,專為處理沖繩縣公文文書而設的沖繩「公文書館」還有專屬單位:「歷代寶案室」專職從事《歷》書的出版工作,到目前為止已出版了《歷》書的校訂本十七冊,翻譯本一冊。
對沖繩人來說,《歷代寶案》的重新修訂為何重要?為何這部典籍會留存台灣?這牽涉到複雜而綿長的沖繩歷史。
舟行海外賣荔枝
沖繩在哪兒?攤開地圖,找到日本,順著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主要列島直下,接下來是一串像星星般大小不一的島嶼,這便是沖繩群島。
沖繩群島介於日本與台灣間,從台灣向北走,船程一天一夜,與台灣的關係「似近又遠」。
屬於今日沖繩縣的琉球,與中國發生的貿易關係大約始自西元十二、三世紀的宋代。北宋時有位蔡襄寫過「荔枝譜」,講到當時福州盛產荔枝,經過紅鹽法加工後,「外至北戎西夏,東南舟行到新羅(今朝鮮半島)、日本、流求、大食(今阿拉伯)」,琉球便是其中銷往的國家之一。
承續宋代,元代也熱中海外貿易,當時有位御史馬祖常曾奉命到泉州南方察看海貨,他所作的「舶上謠」:「薰陸胡椒溫肭齊,明珠象齒骸雞犀,世間莫作珍貴看,斛使英雄價盡低」,描述的南海寶貨,一部份就來自琉球。
但是琉球真正成為海上貿易王國,還在進貢明朝接受冊封之後。
明初時,琉球地區由中山、山南、山北三個王國「三山」鼎立,最後終於由中山王統一。明太祖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年),遣使者楊載前往琉球詔諭,當時的琉球中山王察度,便派遣他的弟弟泰期等到中國朝貢,洪武帝賜中山王「大統曆」,送琉球國「織金文綺紗羅」等物。此後一直到清朝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琉球被日本明治政府併入版圖,確立為日本國沖繩縣為止,前後五百年,琉球王一直與中國有著密切的封貢關係。
東亞海上王國
這種封貢關係,使十四到十六世紀的琉球,也就是在明成祖永樂到清康熙年間,琉球發展成東亞海上貿易王國。清代史專家陳捷先指出,當時琉球的貢船、接貢船、海難船、護送船、迎使船、謝恩船,以及以其他名目派出來華的船隻,可說每年都有,甚至還有一年好幾起的。
「當時從那霸港起帆的琉球船將日本刀、漆器、扇子、卷軸,紡織品、硫磺、銅、錫等貢物運往中國。另一方面,中國產的陶瓷器、絲綢、藥草、鑄造的貨幣送往日本。琉球船還南下航行,將東南亞的蘇木、胡椒、香料、鹿角、鐵、錫、象牙、砂糖,工藝品運到中國、朝鮮、日本。」由沖繩縣立文化中心出版的《沖繩文化》書中描述。
《歷代寶案》便是記載琉球黃金海上年代的官方文書。從明永樂抄到清光緒五年,其中包括皇帝的詔和敕,禮部及福建省等地方政府的咨文,琉球王給中國皇帝的表文、奏文、貢使及貢船的符文及執照等,內容雖以中琉的封貢關係為主,但也記述當時琉球與暹羅、越南、日本等的交往事務。「不僅是琉球重要外交文書,對了解近代以前東南中國海上交通史,也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史料,」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曹永和說。
古文獻傳奇
歷代寶案所以流傳到台灣,有一段傳奇故事。它原本有兩套,一在琉球的王宮,一在琉球負責對華朝貢事宜久米村的天妃宮中。琉球亡國後,原置王府的歷代寶案傳說在一九二三年、東京大地震時全毀。另外一份珍藏於久米村的傳抄本,「一九三○年代被發現後,引起轟動,」琉球大學教授赤嶺守說,日本各地前去傳抄的很多,這也就是現在散見各地的《歷代寶案》版本。
一九三六年,台灣大學前身台北帝大經濟學教授小葉田淳基於研究需要,也加入了前往沖繩借抄《歷》書的工作,小葉田與助理三人共抄了五年,此乃台大如今所存的《歷代寶案》,共有兩百多卷,是現存各手抄本中最全的版本。
久米村的手抄本後藏於沖繩縣立圖書館,二次大戰期間,美日決戰於沖繩,沖繩被炸成一片焦土,沖繩縣立圖書館被炸,毀去所有古王國的史料文獻,沖繩僅存的久米村版《歷代寶案》大部分被毀,台大珍藏的手抄本,成了散失在海外的重要傳抄本。
一九七○年代,台大將《歷》書影印本公開出版,消息傳到沖繩,引起學界震動,因為「台大的抄本包括第一、二、三、別集,雖有若干欠卷,但是較之日本國內晒藍本僅有第一集完整許多,」沖繩縣公文書館歷代寶案研究室外間碧小姐說。台大的《歷》書抄本於是成了沖繩歷史學界比對的主要範本。
雖然台大的《歷》書在七○年代已有影印本出版公諸於世,但沖繩學者到台大,主要還是以《歷》原件手抄本作比對,「一方面原件的文字比較清晰,也避免影印時因摺紋未印出的失誤,」赤嶺守教授說。
除了歷代寶案,台大圖書館尚存的琉球王國史料,還包括記錄中世紀時期琉球歌謠的《琉歌大觀》、《冠船日記》、琉球王國記載海外往來文書的《親見世日記》等。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也出過書冊,詳載清代出使琉球實錄,館藏日據史料甚豐的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也將日據至今的琉球史料整理出來,出版「館藏琉球資料目錄」。故宮博物院館藏清代奏摺裡,也有許多中琉交往的史料。對試圖探討古琉球歷史的沖繩學界人士來說,這都是莫大的寶藏。
歷史文獻之外,無獨有偶,為尋訪古琉球的音樂資料,一批沖繩地區的文化界人士,也來到了台灣。
追尋夢幻宮廷音樂
「夢幻宮廷音樂重現」、「御座樂復原時機已到」……,今年二月十九、二十日的沖繩地方報紙,刊出了這樣的標題,內容則描述,在台灣民族音樂界人士的協助下,從一九九三年,沖繩人致力「復原」的御座樂音樂,已經開啟了演奏的第一步。
一九九二年,曾被美軍託管的沖繩地區舉行二次戰後「回歸」日本二十周年紀念,曾被戰火焚毀的古琉球王國都城「首里」城的外觀被重建起來,有關琉球宮廷的各種問題:如宮廷中有哪些擺設?琉球王過什麼生活?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食物?欣賞什麼音樂?一一被提出來討論,其中音樂部份的復原,由於樂譜業已散失,特別引人注目。
一段「琉球古宮廷音樂」的尋根之旅於焉開始。
在日本政府的支助下,一九九三年「沖繩御座樂復原研究會」成立。負責首里城復原計畫的沖繩國際會議中心館長比嘉悅子表示,所謂的「御座樂」,是琉球王國的使節團到明清朝貢時前後習得的宮廷音樂。由於留存的資料甚少,幾乎被認定是「已消失的音樂」。
就中國傳統音樂來說,到明清時代確已發展出工尺譜等記錄音律的方法,這是後代人能理解古老音樂的方法之一,但是禮樂傳承多半以文字記載的中國人,對記錄音律的描述,並不重視。「傳統文獻裡能找到的,更多是在儀式等各種場合中,如何演奏音樂,而非音律本身的記述,」民族音樂學者林谷芳說。這是琉球人找不到「御座樂」等資料的原因之一。
就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來說,除非靠口傳心授,對清代人來說,要確定明代的音樂如何演奏,其實已是難事。福建師範大學教授王耀華的研究就指出,清代到琉球的冊封使,對於在中國已不易聽到的「明樂」,竟然還存在孤島,因此特別感到驚訝。
重建聲音到台灣
但沖繩人仍認為「重現」「御座樂」,並非不可能。
比嘉悅子表示,琉球王國在一八七九年被日本「併吞」,御座樂從此不再演奏,有關御座樂的文獻,也在二次大戰美軍登陸沖繩的戰火中焚毀殆盡。如今沖繩人對「御座樂」的理解,只有當年琉球王到日本江戶幕府覲見時所留下的斷簡殘篇,有零星的曲目與歌詞,但是找不到樂譜,所幸樂器型制還保存著,除了圖繪,在名古屋的德川美術館也還存有樂器實物。
對沖繩人來說,復原「御座樂」最高的理想是能演奏,但是找不到樂譜,如何能「重建聲音」?國際民族音樂學界盛傳台灣仍保有從宋元以來,維持中國古老音樂形式的南管,研究會的第一站因此來到台灣。
他們首先拜訪了南管音樂團體「漢唐樂府」,比對之下發現,不管樂器、歌詞均與「御座樂」文獻記載差距甚遠,透過引介,研究會又找到了國立藝術學院傳統音樂系主任呂錘寬。
「我一看樂器,方向錯了嘛,不是南管,應該是如今在台灣民間還有著傳承的北管系統,」呂錘寬說,於是他便帶著沖繩人找到了北管崑腔藝師王宋來。
北管屬於台灣民間音樂之一,它的系統非常複雜,曾對台灣北管音樂做過深入瞭解的忘樂小集樂師李東恆表示,許多民間的「子弟」,經過幾代的學習,大多傳承了不同系統的音樂及戲曲,其中有一般熟悉的廟會吹打樂,也有較文雅的細樂(幼曲)崑腔的部份,王宋來的北管可粗分為後者。
復原古樂器
三年多前,御座樂研究會的成員前往王宋來家參訪,王宋來正與學生研習〈出塞〉等曲。御座樂成員瑞慶覽尚子回去後,便在研究論文中推論:「以弦樂器:二胡、琵琶、揚琴為中心,加上拍板、笛來演奏的崑腔唱曲,跟御座樂成員在畫卷資料上,所看到安靜席坐的宮廷室內樂,有某些相關之處」。
在尋找樂譜的同時,御座樂研究會也積極尋思復原樂器,所幸從圖片及樂器實物看來,御座樂與如今在海峽兩岸還在使用的傳統樂器形制相類似。例如御座樂的琵琶為絲弦,四相十三品,國樂的琵琶則為鋼弦,六相二十四品;御座樂的月琴為四弦二音,台灣月琴為二弦二音等。
經過引介,本身是南管簫笛好手及鋼琴調音師,也製作過不少樂器的漢唐樂府樂師陳焜晉,承接了這個工作。
陳焜晉以圖卷及照片為範本,按圖索驥後量出據以製作的樂器尺寸,但是當樂器完成,卻發現音律不對,奏不出曲調,於是又以過去製造樂器的經驗,將它修整成可以演奏的形式。為示範這些樂器,陳焜晉並以王耀華教授在惠安北管樂曲裡找出來與御座樂同樣曲名的樂譜,作為演奏曲譜,二月二十日在沖繩鄉土劇場與研究會成員共演一場。當地媒體稱為「夢幻宮廷音樂重現」,掀起不小的轟動。
沖繩人尋找古音樂的過程,目前已完成初步階段,但是正如沖繩御座樂演奏研究會會長喜瀨慎仁所言,「雖然樂器復原了,演奏也成形了,但是重建御座樂的問題還很多。」尤其是現存的曲譜,與當年在琉球宮廷演奏的曲譜有無關連,當年如何演奏詮釋?以今人的想法加以模擬、復原,在詮釋樂曲時,又有何落差等,都是進一步可探討的問題。
說起來,「中琉傳統音樂文化的比較,這只是起步,」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代所長王櫻芬指出,或許要進一步突破的關鍵在,我們對明清時代音樂的理解有多少?琉球貢使所到達的一些地區,例如福州、北京在明清時的音樂傳統又為何?演奏者也是創作一環的中國傳統音樂,今人的詮釋是否「如實」呈現了當年?後續的問題顯然挑戰性更大,但或許因此台琉音樂界人士合作的空間也更為寬廣。
琉球主體史觀
琉球人來台「尋根」,除了古樂典籍的復原外,最引人省思的是,琉球「主體史觀」的建立,而這也和台灣有密切的關係。
史學界的人或許都很清楚,牡丹社事件琉球人遭害,是日本出兵台灣的口實,近年來,史學上「台灣主體」的觀點經常被提起,看彼知己,在許多台灣史相關的書目上,屏東恆春統埔村台琉人士共修的「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也常被賦予更多關注。
一八七四年,在台灣恆春發生的「牡丹社事件」是十九世紀東亞世界的大事,事件之後,日本先是在一八七九年併吞了琉球,二十年後又藉甲午割讓之役,佔據了台灣,整個東亞的版圖出現重大的改變。
關鍵在日本藉口琉球宮古島官民遇颱風飄流到台灣,受到排灣族番民的殺害而出兵台灣。牡丹社事件的出兵,使得琉球王國歸屬日本的問題明確化,一八七九年,琉球王國終於被日本「廢藩置縣」併入日本,而日本出兵台灣,試圖染指台灣的意圖,也在一八九五年的甲午之役後實現,清廷割讓台灣,正式承認日本「併吞」原藩屬國琉球的事實。
但是在沖繩人又吉盛清的論述中,琉球遭受台灣排灣族番害,使得日本出兵為琉球人討回公道,其實是明治政府自以為正當的構想。
又吉盛清指出,琉球人飄流到台灣為一八七一年底(明治四年),但日本人真正出兵台灣為一八七四年,事隔二年多,當時一般的琉球人,幾乎都已忘記整個事件,而且,「琉球人一開始就一直提防這件事情鬧大,力求息事寧人,甚至反對出兵台灣。」《日本殖民下的台灣與沖繩》這樣寫著。
為意圖侵略者背書
但對台灣有野心的明治政府還是出兵了。一八七四年,日本政府由長崎出兵(名為西鄉軍),對排灣族居住的牡丹社發動總攻擊,平定了南部十八社的原住民,運回被排灣族殺害的宮古島四十四位官民的遺骨(其餘十顆頭骨無法找到),將其葬在沖繩一處偏僻的墓地。
一八九九年,這些被台灣番民殺害的遺骨,被遷葬到沖繩波上護國寺寺區。這時候,明治政府正強力推動皇民化教育,於是遷葬後的墓地,被賦予新的任務──也就是宣揚當時西鄉軍在得知宮古島民受害後,「勇敢征台」的經過,遷葬後的墓誌銘「既無一句祈願宮古島遇害官民的話,也沒有哀悼的心情,只有對整個事件的報告,及朝廷軍隊的活動而已,」又吉盛清說。
至此,台灣的形象被刻畫成「野番」、「獵首族」,「未開化之地」。又吉認為,當這種「台灣認識」普及以後,日本就能以台灣為「未開化之地」的理由,為將台灣「文明化」而列入殖民版圖。
又吉曾親訪宮古島官民遇害之現場,「極力驅動想像力,去探訪當時風飄琉球人被原住民砍頭的地方,訪問排灣族人,希望逼近事件的真相,追思那些在異鄉結束生命遇害者的恐懼、悲傷和悔恨。」
他又造訪屏東恆春石門古戰場,也就是當年長崎西鄉軍前來為遭番害的宮古島官民「出兵報仇」的地方。
孤魂有靈,幸遇故鄉人
又吉盛清表示,根據戰記,西鄉軍留給後世的印象,好像是征服台灣全島的樣子,但是歷查史書,說起戰鬥,從發動攻擊到戰爭結束,不到一個月,當中兩軍(排灣族與日軍)交戰,也僅是四、五天,在三千六百名士兵中,雖然死了五百多名,但是這都是因為瘧疾,而非戰死。明治政府將石門之役誇大成「大勝利」、「大戰鬥」的形象,完全是為下一步的侵略意圖。
也為了安慰受害者亡魂,一九七八年,又吉造訪了在台灣保留的宮古島遇害官民之墓。
「由村民嚮導,千辛萬苦才找到統埔村的琉球人之墓,站在墓前,始終無法抹去莫可名狀的感慨。墓園的石牆塌下來,雜草任意蔓延,樹木繁茂。而且墓碑和墓石都被草根遮住,荒廢到沒有踏腳的餘地。」
「出兵台灣軍隊所建的『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的碑文,從基座上倒了下來,……,如今這兒再也找不到令人追憶的『天皇震怒』、『大日本陸軍』,還有以天皇的威儀為號召,每年舉行盛大的墓前祭典的隆重影子,這裡沒有一個獻花的人,表示一個時代確已結束。」又吉盛清寫道。
而墓園中另一座台灣式土墳,還有著另一段故事:牡丹社事件之後,宮古島受害者四十四顆頭骨雖已遷葬沖繩,但仍有部份遺骨遺留在事件現場。當時的鄉民為憐憫這些異國孤魂,將其合葬,起初葬在事件現場雙溪口的幾處,後來屏東縣民楊友旺、林阿九等人,為憐憫他們得不到充分的祭拜,因此建造新墳,遷葬於統埔村,此後林家子孫年年為這座墳墓舉行祭祀,一直持續至今。
又吉造訪藩民墓之後,想到要安慰受害者的亡魂,他開始串連中琉各界人士,包括遭害遺族等,參與台灣琉球藩民墳墓的重建工作。一九八二年,也就是該事件發生的一百一十一年後,在台灣、沖繩,及遺族家屬的協助下,台灣的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的改建工作終於完成,回復歷史面目。許多前來「尋根」的琉球史學者都會特地到此祭拜亡靈,追憶往昔。
兄弟情誼總是親
就歷史的淵源來看,沖繩與台灣,這兩個面向南中國海,靠海上貿易起家的島嶼,在歷史情感上,總像兄弟般有著惺惺相惜之感。「談起被歷史播弄的感情,日本其他地區的人不一定懂,但沖繩人一聽就懂了,」經常接觸沖繩人的台大歷史系教授吳密察說。
回顧琉球從古至今的歷史,多少辛酸道不完。一九七二年,琉球結束了戰後美國二十七年的托管「復歸」日本,但是「復歸的內容距離縣民的願望卻差得很遠,」由沖繩縣文化中心編輯的介紹沖繩手冊《沖繩文化》書中如此寫道。
「設在沖繩的美軍基地被擴大加強,全國美軍基地百分之五十三集中在沖繩基地,B-52轟炸機繼續飛行沖繩基地,至今,儘管縣民反對抗議,仍進行實彈的射擊演習,並且沖繩人的內心,一直存有沖繩是否有核武的強烈不安……,」沖繩人在為觀光客編輯的這本小冊上如此宣示。
沖繩人帶著悲情的感慨,源於歷史造化弄人的感慨。琉球新報的總編輯三木健曾在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表示,琉球曾是獨立的王國,有自己的語言文化,歷史上在中國、日本與美國間的三度轉折,使得琉球子民強烈地試圖建立共同的歷史意志,這是沖繩人往海外「尋根」的主要動力。
「在日本這個國家,琉球到底算什麼?」吳密察說。他認為琉球人重尋歷史,是在「大和民族的統治陰影下,重尋一份屬於琉球民族的尊嚴。」但有趣的是,不管來台校正《歷代寶案》文獻的歷史學者,或找尋古琉球音樂的研究團體,從經費到人力支援,都有著日本政府的挹注。「日本政府明顯地感覺沖繩人有尋找主體的用心,卻又開放而主動的支持,正是現代化國家的多元機制,」林谷芳認為,歷史的恩怨不說,日本人對「邊陲」沖繩表現的泱泱大度,令人折服。
與沖繩商務、觀光往來仍然密切的台灣,面對沖繩人的文化尋根之旅,又有什麼感想呢?
p.128
台大研究圖書館所珍藏的《歷代寶案》共有四集,其中以記載清康熙三十六年之後的第二、三、別集為日本各版本所欠缺,最為重要。
琉球曾為明清中國的藩屬,如今沖繩隨處可見的風獅爺,源自中國,除辟邪外,還象徵著屋主的權威身分。(黃麗梨攝)
p.130
《歷代寶案》記載琉球王國與海外貿易情形,是研究海上貿易交通史的重要史料。
日據時代為台北帝國大學的台灣大學,存有不少日文典籍,其中與沖繩相關的史料不少。
p.131
今年五月,日本沖繩縣公文書館館長宮城悅二郎一行來台找尋沖繩史料,珍藏《歷代寶案》的台大研究圖書館是重要行程。
日本九州
中國大陸
沖繩本島
宮古島
石垣島
台灣
p.133
一九九六年一月,沖繩音樂學者來到北管「幼曲」樂師王宋來家,他們的第一印象是幼曲的樂器與古琉球「御座樂」的樂器很像。(呂錘寬提供)
一九九八年二月,帶著復古的「御座樂」樂器,台灣《民風樂集》與沖繩御座樂研究會成員,在那霸縣立鄉土劇場合演了一場「夢幻宮廷之樂」。(陳焜晉提供)
p.134
「漢唐樂府」樂師陳焜晉受託仿製古御座樂樂器而成「提箏」,更進一步地復原琉球古樂。
p.135
琉球古宮廷音樂的圖卷,現藏於沖繩縣立博物館,這是複製品。
p.136
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至今仍常有中日人士前往憑弔。
p.138
一九九八年一月沖繩人在台新年會,一位沖繩在台留學生奏起「三味弦」,這是沖繩民間流傳很廣的樂器,源自中國。
p.139
台琉貿易至今不歇,從基隆往沖繩的航輪,一週兩次定期開航,只要一天一夜就可到達。

琉球曾為明清中國的藩屬,如今沖繩隨處可見的風獅爺,源自中國,除辟邪外,還象徵著屋主的權威身分。(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歷代寶案》記載琉球王國與海外貿易情形,是研究海上貿易交通史的重要史料。(張良綱)

日據時代為台北帝國大學的台灣大學,存有不少日文典籍,其中與沖繩相關的史料不少。

今年五月,日本沖繩縣公文書館館長宮城悅二郎一行來台找尋沖繩史料,珍藏《歷代寶案》的台大研究圖書館是重要行程。(張良綱)

一九九六年一月,沖繩音樂學者來到北管「幼曲」樂師王宋來家,他們的第一印象是幼曲的樂器與古琉球「御座樂」的樂器很像。(呂錘寬提供)(呂錘寬提供)

一九九八年二月,帶著復古的「御座樂」樂器,台灣《民風樂集》與沖繩御座樂研究會成員,在那霸縣立鄉土劇場合演了一場「夢幻宮廷之樂」。(陳焜晉提供)(陳焜晉提供)

漢唐樂府」樂師陳焜晉受託仿製古御座樂樂器而成「提箏」,更進一步地復原琉球古樂。(張良綱)

琉球古宮廷音樂的圖卷,現藏於沖繩縣立博物館,這是複製品。(張良綱)

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至今仍常有中日人士前往憑弔。(張良綱)

一九九八年一月沖繩人在台新年會,一位沖繩在台留學生奏起「三味弦」,這是衝繩民間流傳很廣的樂器,源自中國。(張良綱)

台琉貿易至今不歇,從基隆往沖繩的航輪,一周兩次定期開航,只要一天一夜就可到達。(張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