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全省規模最大、僧尼兼收的高雄佛光寺不久前張貼出「誠徵和尚」的啟事。
這個小小的啟事透露了一個有趣的事實——佛光山陰盛陽衰。
是只有和尚難找嗎?事實上在現今社會,有一些行業男性的蹤跡愈來愈罕見。駕駛、軍警、工程固然還是男性的天下,中小學教師、基層公務員,甚至大眾傳播媒介裡,男性比率都在下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性別分工」時代嗎?這種男女各有所專的現象,又會造成什麼影響?
工業革命創造了就業機會,「做工賺錢」才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這是二百年以前的事。
民國四十二年至五十三年,是我國「工業萌芽時期」,勞動力逐漸進入工業市場。由於此時,人口出生率偏高、就業機會不算太多,婦女在家撫育子女,較少外出就業。這十年間,婦女就業人口平均年增加率百分之一.六,不及同期男性的百分之二.一。
到了「工業快速發展時期」(民國五十八至六十二年),勞力密集工業飛速發展,進入經濟結構改變的轉捩點,這時由於男性不足以應付偌大的勞動市場,婦女的就業機會不斷增加。在農產加工、紡織、塑膠、電子裝配這些初級加工行業裡,漸以婦女人力為主。
在這個時期,婦女就業人數年平均增加率跳升到百分之七.五,使女性就業比率佔去年就業人口的三分之一。同時在其他各行各業,女性的就業比率也普遍上升。
圖2.:女性細心、觀察敏銳、富母愛,輔導學生時常能「切中要害」。(連慧玲)
女士「開始轉移陣地」?
民國六十二年以後,臺灣地區婦女就業的平均增加率減到百分之三.四,到了民國七十三年,女性就業所佔的比重提高至百分之三六.二。女性的職業分佈,也由勞工漸漸擴及秘書、會計……等,其他在零售業、餐飲、金融保險、工商服務、社會服務及公教等行業裡,女性就業比率也急速竄升。
最近的發展,更是令人驚訝。以高普考及二職等考試錄取人數來看,女性佔十分之七,男性已明顯地屈居下風;國中、國小的女老師,也高達八成左右。
圖1.:許多雜誌社的編輯都是女將,做起事來不讓鬚眉。(連慧玲)
女子無才不是德
女性就業能力的提高,顯然與教育程度有關。臺灣在六、七十年前,女性受教育的機會極少。以民國八年成立的彰化高等女子中學為例,第一屆只有三百名學生,而且其中二百名是日本人,只有三分之一是臺灣人,由於多數家長認為沒有必要讓女兒念書,因此女學生在當時十分罕見。但是傳統「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在近幾年幾乎是一蹶不振。
根據統計,六十九學年大學女生人數是卅九學年的一九二倍,男生僅有卅四倍。七十三學年大學在學女生人數約有七萬五千人,而每年大學專科以上畢業女生,高達三萬五千人。
有些人認為,高等教育,尤其是文、法、商科女性比率偏高的原因之一,是「女生會背書」。
根據心理學家調查統計:大部分女生較擅長駕馭文字、語言,男生對數理、科學則較在行且有興趣,因此女生上大學時泰半選擇教育、藝術、文學、社會、大傳等科系。以七十二學年教育部的統計而言,大專院校上述學科的在學人數,女生(約十二萬)是男生的二倍。
擅長文字不但使女生在文法商科方面佔優勢,在今天公、私營機構多以考試取才,而考試又多強調文字能力的情況下,擅長記誦 、組織資料的女生,更是所向無敵。
圖2.:高速公路收費工作極需耐性,女性頗能勝任。(連慧玲)
男生考不過女生?!
如此一來,許多人開始擔憂這種「一面倒」的現象可能暗示了某些問題——我們的考試方式是否合理?是不是只要記憶力好就能題名金榜?
「的確有問題」,政大心理研究所所長黃國彥指出:「目前社會上升學、企業招人時,多採筆試,一切功夫『紙』上見。表面上看來很公平,實際上不見得適用在每個學科或行業。因為光是國文、三民主義或英文等科目,較難測出一個人的邏輯、推理或空間觀念,也難看出他的性向和專長,許多不擅記憶但腦筋靈活的人,便可能因此成為『漏網之魚』。」
黃所長建議,機關行號在考試前應先做好「工作分析」——釐清工作本身的性質,需要具有何種專長、技能或個性的人才,再設計考試方式(面試、口試、筆試或操作),必要時應加強專業科目或技能的比率,或靈活運用性向測驗來取才。即使純用筆試,也應事先規劃、設計,才能「彈無虛發」。
圖:工廠作業員幾乎都是女性。這是女作業員下班時的壯觀場面。(連慧玲)
考試方式應因「事」製宜
舉例而言,以前清道伕只要體力好、肯吃苦耐勞者即可擔任,隨著時代進步,條件也不同,現在還必須會駕駛垃圾車、懂機械操作和修復……,才能勝任。像這種行業在徵人時就應以操作技能來評估,毋須筆試。
黃所長指出,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瞭解退伍軍人在軍中的技能能否運用在民間,遂開始職業分析的研究。研究成員包括企業界、公教機構對人事管理擅長者。而日本也在一九四七年從美國「引進」工作分析的人才和資料。
「工作分析包括工作本身的分析和工作者的分析」,職訓局就業輔導組副組長蘇秀義表示,工作本身的分析內容包括:工作的接觸對象(如人、資料、機器)、工作方法、使用何種設備、機器或工具,使用原料、出產何種產品以及成品可提供的服務等。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工作者的分析內容包括:一般智能(基本教育或訓練的背景和經驗)、性向(潛能)、興趣、人格(對工作適應的能力,如平易近人的人比孤僻寡言者更適合當社會服務人員)、體能要求(視力、聽覺、肢體動作……)、工作環境(戶內、戶外或是否有危險性)……。
國內在民國五十七年左右編了「職業分類典」,因內容較簡略,去年職訓局委託師大工業心理系、教育心理系及工業技術學院做更進一步的研究,希望藉此能讓「勞資」雙方都能得其所需。
臺大植物病蟲害系副教授楊平世認為工作分析能增加所有人的工作機會。他指出,大致說來,女生說與寫的表達能力較男生強,考試答題成績較好;但在「動手」做實驗上,男生的表現往往超過女生。
「換句話說,筆試成績不好不見得代表他沒有能力。如果各種行業在取才時能因『事』製宜,訂出較有彈性且合實際的考試方式,也許男士會增加許多機會。」
社會對男女有不同期待
考試之外,社會價值觀、工作性質也是影響男女選擇職業的因素。政治大學心理系副教授李美枝認為,傳統社會對性別存有角色「定位」和「刻板印象」,形成對男女有不同要求和期望的社會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下,男人「必須」是行動者、侵略者和冒險者,他們主動、勇敢、積極,應該多賺點錢來養家活口,最適合當醫生、工程師、律師、經理和行政首長……。
女性則宜溫柔、體貼、忍耐、被動,主要工作是當好一個家庭主婦;如想外出謀職,最適合擔任作息固定、安穩、能兼顧家庭的工作,如秘書、老師、護士……等。因此父母多不鼓勵女孩往電機、機械、考古、森林等學科發展。
工作性質也是男士在公教、雜誌等行業逐漸消失的原因。
男性喜歡「見異思遷」?
臺大農業推廣系副教授高淑貴表示:「工作對男性的意義不止是謀生,往往也是能力和成就的代名詞,他們就業首先考慮是否能發揮才能,其次是工作有無創造性和待遇是否優厚。」
「男性對例行公事、太過安穩或領固定薪水的工作容易『見異思遷』」,中研院民族所蕭新煌教授分析:「男性對權力、成就的需求向來比女性強,喜歡前瞻、風險高、變動性大、出鋒頭的職業,除了原有較吸引男性的政治、貿易等行,也紛紛投入電腦、資訊、設計、高消費推銷(如推銷汽車、房屋、電腦……)等新興行業。」
「如果問公教、雜誌等行業的男士跑到那堨h了?這些新興行業就是答案」,蕭教授指出電腦、資訊及高消費推銷都是近來才在國內興起的行業,挑戰性大、收入豐,因而深受男士青睞;「而男性即使從事文化工作,也喜歡當衝鋒陷陣、競爭激烈、名利回收快的電視或報社記者,對於步調較緩的雜誌編輯可能比較沒興趣。」
顯然形成今天有些行業性別分佈一面倒的原因,並不是單方面的。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設法改變這種趨勢的必要,設立「保障名額」?
「我想不必要」,蕭新煌教授認為這種發展的正面影響大於負面影響,實無須「恐慌」。
性別不是藉口
他指出,女性通常細心、有耐性、觀察敏銳、感性、富母愛、做事任勞任怨,也喜歡穩扎穩打,極適合從事教育、社會服務……等工作,「雖然也有人認為女性公務員無法挑起決策的重責大任、女性編輯較易從陰柔角度來探討社會百態……,這問題的關鍵可能在經驗不足或專業知識不夠,而非性別的關係。年齡的增長、生活的歷練和經驗的累積,都可使負面影響減至最低。」
很多人擔心過多的女老師可能讓成長中的男孩產生性別、角色的錯亂和混淆。
黃國彥所長指出,美國中小學女老師約佔百分之六十,經過實證調查,並未造成太大不良影響;國內女老師比率較高,但因未曾做過實證調查,不能斷言絕無「副作用」。但依目前的情況來看,尚未形成困擾。
「這是個『用人惟才』的時代」,高淑貴副教授也贊同蕭新煌不必「反應過當」的看法。她強調:「姑且不論考試方法是否合理,女性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都已證明她們本身已具備職業所需的要求和條件。或許性別上會有先天限制,但也能藉後天的學習、自我調適來改進。在這個『適者生存』的社會,無論男女,不能勝任的就會被淘汰,實在不大需要『保障』。」
臺大商學系教授邊裕淵也贊同男女在智力、情緒發展上雖有差異,但無優劣之分。除了體能限制,企業機關在職務分配上,宜一視同仁。
如何改變刻板印象?
但不可諱言的是,由於一般大眾對女性仍有刻板印象,加上女性「出道」較晚,氣勢較弱,性別的「報酬歧視」仍然存在。在我們整個就業人口中,女性佔百分之卅六,但能成為高級主管的只有百分之○點一,每千位從業者僅有一位女性能飛上枝頭當鳳凰。
「雖然社會制度要求婦女扮演某種角色,那並不代表她僅能扮演好這些角色;她們若有能力、彈性與毅力去嘗試另一些角色,社會不妨給她們機會來表現自己」,荷士頓大學副教授姚李恕信呼籲決策者用人時能放寬胸襟,以能力做為選擇的指標。
裕隆汽車董事長吳舜文也建議婦女主動根除自我設限的心態,她說:「女性本身要自我肯定,不要把性別當成失敗或成功的藉口。女性如果希望在自己行業中佔有一席之地,就應加強專業知識,要以能力上爭取平等,而非光是爭取性別上的特權。」
對未來,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抱持樂觀的態度,在一場以「婦女人力在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為題的演講裡,他提到:「隨著婦女教育程度的提高、敬業精神的加強,社會對婦女就業的歧視情形必會有所改善。」
在目前這段過渡時期,婦女忍受著傳統觀念和現代社會要求的雙重考驗,勢必要付出較大的代價,才能慢慢扭轉大眾對婦女的看法。
能力至上,無關性別
由於社會的日趨多元化和多樣性,蕭新煌預測未來將是「能力分工」而非「性別分工」的時代;男女的差別也不再那麼「斬釘截鐵」,男女的職業區分將越來越模糊。
「屆時,陰盛陽衰不會形成困擾,因為無論男女,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選擇職業都是經過自我認知、理智的思考和判斷,無論在能力或意願上,都達到相當程度,足以勝任」,蕭新煌說。
中研院民族所瞿海源教授認為社會的變遷和進步,將使女性具有「現代化的人格特質」,她們的表現將會因時、因地、因人製宜,十分有伸縮性——在工作上可表現堅強、獨立、果斷和積極,在人際關係上可流露關懷、親切、瞭解、容忍的胸襟。
到時,只要有能力的人就能後來居上,不管是他或是她。也不會再有「男人到那去了」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