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去國多年的人,在重返家園、踏入國門時,幾乎都有個相同的感覺——那是熟悉與陌生的混合:一樣的人、一樣的土地;可是,不知怎麼冒出來的高樓櫛比鱗次,馬路上人車川流不息,招牌霓虹處處,……總合起來說,就是「台灣發了!」
「發」了,就是「開發」了嗎?
從一個外來客驚鴻一瞥的眼光看,台灣真的是「發了」,但卻發得有些凌亂。
像台北的交通,就堪稱世界奇觀之一。
根據前年資料統計,如果台北市全部汽、機車一起出動,馬路上會有十六萬五千輛汽車、五十三萬六千輛機車;如果大家都乖乖以等速前進,每個人和每輛車還有四平方公尺可以容身;可是上下班一趕時間,蛇行、搶黃燈就成了常玩的把戲,人車爭道、大塞車更是家常便飯。
台北人在車陣裡「出生入死」慣了,剛從國外來的人,卻沒那麼高的道行。
一位到台灣才三個禮拜的外國人,一天在人行道被闖上來的機車嚇了一大跳,忍不住指著他大喊:「你是走馬路的,我才是屬於這裡的!」
這樣的綠地,怕愈來愈少了。(鐘永和)
「副產品」漸成被關注的主角
車子多,尤其是汽車每年百分之十五的成長率,說明瞭台灣經濟發展的成果。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民眾深受交通問題之苦。
經濟成長所帶來的「副產品」還不僅於此;汙濁的空氣、刺耳的噪音、日漸減少的綠地與水田、不復聽聞的鳥語花香、一條條因工業廢水而死掉的河流,都使我們的居息環境,逐漸不適合生存。
民國七十三年,行政院主計處作了一項「國民生活主觀意向調查」,就發現,絕大多數人對居住環境表示不滿意;更有百分之五十九的人認為,保護自然生態要比追求經濟利益更重要。
在這類民意壓力下,核能四廠終於「胎死腹中」,立霧溪水力發電開發計畫,也被迫停擺。
「因噎廢食」,固然令行政當局憑添許多困擾;但換個角度來看,把保護生態的重要性放在經濟利益之前,表示我們在滿足溫飽的基本需求後,已有餘力去關心社會發展和生活品質等非經濟性的問題。這種價值觀的改變,正是邁向已開發國家必經的步驟。
像最近台灣塑膠公司高雄仁武廠毒氣外洩,輿論及政府官員都表示了強烈不滿,王永慶只得出面說明,台塑將負起企業責任,一切要依照先進國家的標準,來做好防治工作
都市裡,到咖啡廳聊天、聽音樂,是最普通的休閒活動。(鐘永和)
收入平均的中產階層社會
要瞭解我們的社會離已開發國家還有多遠,一樣有許多指標可供比較。
根據美國商業部聯邦統計政策標準局的「美國社會指標」,我國經建會的「中華民國社會福利指標」,以及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的「中華民國第一次社會報告」等資料,可以發現:台灣社會發展和已開發國家比起來,有落後很多的,有伯仲之間的,卻也有少數更出色的。
像我國的失業率,過去十年從未超過百萬之二.四,這個成績除了日本可以稍微媲美外,其他已開發國家,都在我們三、四倍以上。
此外,我們國民所得雖然只有三千美元出頭,約為美國的五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但與OECD會員國相比,已超過土耳其,直逼希臘。
在所得分配方面,我國最高所得的百分之廿,與最低所得的百分之廿,差距只有四.四倍。全世界除了日本,沒有別的地方貧富懸殊比我們更小。因此,台灣地區已成為收入相當平均的中產階層社會。
從世界各國趨勢來看,一旦民眾認為自己是中產階層,他們對社會變遷及政治發展,便希望以穩定、漸進的方式,來達成革新與進步。
台灣的醫療人員大多在都市,真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歐陽芷汀攝)(歐陽芷汀攝)
高低互見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根據「台灣地區國民生活主觀意向調查報告」,有百分之六十一.七九的受訪民眾,對政府施政表示滿意;根據「七十二年內政統計提要」,也有百分之七十的民眾參與投票。
這樣的政治參與率,和加拿大、芬蘭、英國相近,雖然比西德、挪威的百分之九十遜色,卻比美國、瑞士高出百分之廿左右。
在國民的壽命方面,我國男子約為七十.二歲,比義大利、比利時的男性還長壽;女子約為七十五歲,也較比利時女性長壽。
在教育程度方面,我國的成人識字率已到達百分之九十,距先進國家的百分之九十九雖還有段距離,但在高等教育上,我國每十萬人中,就有一千六百八十九位大學生,已超過英國與法國的水準了。
此外,在電視機、電冰箱的普及率、每日蛋白質消耗量,以及每千人報紙份數方面,也不會過於遜色。
但也別高興得太早,許多方面我們與已開發社會仍然相差懸殊。
例如醫療水準,在我國,平均每一位醫生服務人數為一千三百人,美國為五百五十人,比利時、義大利則低到三百多人。人口和病床的比例,美國是一百七十人;日本、荷蘭更低,只有八十人左右;我國卻是四百人。在這種條件下,難怪醫生會成為「一分鐘醫生」、病人成為「住走廊病人」。
左)已開發國家對運動都非常重視。(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工業社會,農業觀念
交通方面,美國每千人擁有汽車六百七十輛、加拿大五百五十輛、我國只有七十一輛;但是在交通事故方面,我國每一萬輛汽車的死亡率,卻遠遠超過已開發國家。
在人口增加率方面,我國每年為百分之一.三,美國為○.六,比利時○.一,西德則每年減少百分之○.二。
在社會福利方面,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佔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四.四,美國為十二.五,瑞典、荷蘭、西德則高達百分之廿五以上。
在環境的空氣品質方面,我國無論對懸浮微粒(灰塵)、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所訂定的標準值,都比美國、日本寬容許多。
比較我國和已開發國家的社會指標,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具有「傳統性」的項目,像營養、教育,我們在經濟能力改善後,都不致於和已開發國家差得太遠;然而在西式醫療設備、社會福利、人口增加率、空氣品質……等「外來性」的項目,我們則遠遠落後。
生活素質研究中心陸光教授分析,這是因為一般人的觀念還沒有跟上時代。他說:「我們社會已經進入工業時代了,卻還有許多觀念停留在農業社會裡。」
妥善安排老人福利,退休後仍有快樂時光。(鐘永和)
行政機關反應不足?
人口問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在農業社會,男孩子可以幫助家裏下田幹活,只要人丁旺盛,家境便可望獲得改善;即使在十多年前,這個優勢還存在——人多可以多上工廠做工賺錢;但到後期工業社會的現在,腦力才是最重要的生產力;孩子多,反而不能好好教育。
然而根據調查,一般人還是重男輕女;同時,仍有百分之卅六的人認為,生三個孩子最理想。
這種不合時宜的觀念,使台灣地區的人口密度在民國七十一年便高居世界第二;而快速增加的人口,相對帶來更多教育、就業、居住、交通和垃圾的問題。
蕭新煌則認為,我們在許多方面落後,公共投資不足是一個重要原因。
他表示,像治安、公害、交通等公共性的問題,必須靠公共政策來解決;「公共性項目做不好,要談私人生活品質,根本就是捨本逐末。」
而公共投資不足,則是「因為我們不重視非經濟的事務,看不到立即的回報就不敢投資。」
他舉例,過去推動警力現代化,竟然還要大家捐錢買防彈衣,就是很大的笑話。
行政院研考會主任委員魏鏞,並不同意「政府只重視經濟」的說法。
他表示,那是因為過去我們的經濟建設與先進國家還有一段距離,所以注意力自然放在經建方面;現在我們的經建水準已逐漸追上先進國家,但急速的社會變遷卻又帶來許多問題,因此目前政府亦已開始重視非經濟性、軟體建設方面,並積極加以規劃。行政革新正是支持各項改革和建設的重要因素。
在台灣,車子並非「多多益善」。(鐘永和)
民眾不能「扯後腿」
最近行政院長俞國華、經建會主任委員趙耀東,都明確表明他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六月間,俞院長在一次行政院院會中,還指示中油公司,要向消費者多多宣導無鉛汽油的好處。
行政院更鑑於環境保護的工作範圍廣、牽涉多,環保局的力量有時顯得不足,所以特別在經建會設立環境小組,來負責綜合策劃、協調和督考之責。必要時更可動用中美基金,來羅致專業人才。
除此,政府還打算與美國建立環境保護的合作計畫,藉助美國在這方面的專業研究,以節省時間,盡快達到效果。
事情光靠政府也是不夠的。在維護公共環境與自然生態方面,民眾「反求諸己」,恐怕更為重要。
像過去,就曾發生過幾件不良「前科」:鐘乳石洞一公開,就遭遊客「洗劫」;動物園裡,孔雀毛被拔光、蛋被取走;嶄新、整潔的社區,居民搬入不久就道旁堆垃圾、牆上亂塗鴉;……如果大家不能改善——公德心的培養,愛公共環境像愛自己的家一樣,則國家經濟再發展、各方面的建設再成功,都無法稱為「已開發國家」。
「水土不服」的外國標準
在保護生態、環境,與加強衛生醫療設備方面,我們確實應向已開發國家看齊。但有時外國所謂「好」的標準,在台灣卻發生了「水土不服」的情形。
以汽車千人持有率為例,在歐美,土地遼闊,自然是多多益善;而台灣地狹人稠,汽車太多,反而帶來嚴重的交通問題。
還有社會福利,我們是不是應該做到西歐國家的標準,也值得商榷。
像老人問題,未來人口結構中,有百分之八.一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魏鏞認為,我們不應消極地說,這是子女的事,而不加以重視。事實上,今天不只是窮人的父母可能受不到良好照顧;許多經濟環境好的,例如留美學人,也有父母單獨在台而需要照顧的,因此,老人照養已是全面性的問題,而需加以審慎規劃了。
傳統與現代勢不兩立?
舉例而言,如果我們就把歐美模式搬過來,拚命蓋老人院,可能老人問題還沒解決,卻先破壞了中國的倫理傳統。
怎樣才能在固有傳統與現代生活中取得協調,並建立合宜的新價值觀,便成為我們邁向已開發社會最重要的課題。
這方面,日本的做法或許值得參考。由日本國民生活協會所編訂的「日本社會指標」,就特別強調家庭功能與社區生活,成為與一般西方國家不同的特色。
因此,在比較我們與已開發國家的社會指標時,不可忽略的一點,是有許多更深的層面,數字也會「辭窮」。許多人就曾指出,光到歐美、日本,表面充充電是不夠的,我們還缺少深植在地層下的那種磅礡沉雄的氣魄與精神。
評量我們是否成為已開發社會的標準,不也需要這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