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獨具
日據時代初期,在「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下,日本政府計畫在屏東平原栽植稻米、甘蔗,苦於地面水文極不穩定,雨季常氾濫成災,旱季又滴水不流,日籍水利工程師鳥居信平便利用此地豐沛的地下水,巧心設計了這個地下取水工程。
「當初建造僅以簡陋的施工機械和人力,歷時2年就完成了,」丁澈士表示,地下堰於1923年完工以後,豐水季每天的出水量為25萬噸,枯水季一天也有8萬噸,灌溉農田2500公頃。至今雖年久失修,平均每年仍提供3000萬噸地下水給當地農民灌溉,平均每天8萬多噸。
丁澈士表示,屏東力力溪上游還有另一座地下堰,也仍在供水中,由於此種地下集水工程設計巧妙,對環境衝擊極小,丁澈士相當推崇,近年已引起其他學者專家的注意。此外,濁水溪支流清水溪和屏東隘寮溪的若干地點若興建類似的地下堰,每天可提供50萬噸出水量,幾乎等於一座石門水庫,相當可觀。
跟著二峰圳沿山腳蜿蜒到來義部落,渠道已出了隧道,水流仍然潺潺,圳道邊的石縫間小草恣意伸展、黃蝶飛舞,丁澈士衷心企盼這項古老的地下取水智慧,不久後能在台灣重新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