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公里的放手一搏
楊陽表示,自己在台灣求學時,只是個成績普普的物理系學生,有滿腹的好奇心,卻不擅長考試,「我就是比較調皮搗蛋,經常向老師提問挑戰,從來不中規中矩,讓老師很頭痛。」楊陽甚至因為課堂教的,他已經會了而翹課,結果微積分還因此被當。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是1960到80年代台灣大學生風行的價值觀。畢業於1982年的楊陽也懷抱著留學夢,服完兵役後,便到美國麻州攻讀研究所。美國的教授鼓勵學生提問,以及積極發表論文的研究風氣,讓楊陽笑說自己像是條魚回到了水中,能自由地探究學問,滿足他對學習的渴望,也讓他從一個在台灣平均成績不到70分的大學生,變成在美國科科得A的研究生。
楊陽取得博士學位後,隨即有四、五個工作找上門。業界開出年薪四萬五千美元,還有股票分紅、綠卡的豐厚條件;同時楊陽也入選全美只有100個名額的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博士後研究員,雖然最後因為必須具備美國公民身分而作罷,但對楊陽而言已是一種榮譽。
人生就是不斷地選擇。每一個現在都是過去選擇的積累,人無法預知未來,能做的就是釐清目標。只要方向正確,即便眾人不看好,也要相信自己的選擇。
楊陽在研究所時擔任了六年助教,埋下想從事教育工作的種籽。於是熱愛與學生交流討論的楊陽,跌破眾人眼鏡,選擇到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做博士後研究員。年薪兩萬兩千美元,不到業界一半又沒有綠卡,連指導教授也勸他留在麻州。但楊陽在妻子的支持下,仍決定離開待了六年的舒適圈,前往加州,因為學術研究才是他的理想。
於是楊陽租了台卡車裝家當,後頭拖著自己的小轎車,便和妻子開了近5,000公里路程,花了一個禮拜橫跨美洲大陸,從美國東北部來到西岸的加州,開啟新的冒險。
_web.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楊陽期許自己成為學生的伯樂,激發他們對科學研究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