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橡膠「起家」
那一年,「日內瓦協定」把越南分為南、北越,雙方戰事頻起。
在中南半島的戰場上,越共得蘇俄、中共之助,越南政府則有美國支持,雙方愈戰愈烈,形成共產與民主陣營的對壘。大戰正酣,飛機、戰車輪胎的原料橡膠,身價也水漲船高。但橡樹是熱帶植物,當時沒有一個共產國家可出產橡膠,中共便在蘇俄慫恿下,開始於海南島及雲南西雙版納植膠。
後來雖然中共與蘇俄關係惡化,但砍樹植膠的計畫,並未就此停止。總計從一九五○年代到七○年代,橡樹面積由四萬畝不到增加到三百六十多萬畝,海南島也成為中國最大橡膠產地。
但這並不意味海南島適合植膠——只是其他地方更不適合;事實上,早在一九二○年前,橡樹就經由東南亞華僑引進海南,沒有推廣到全島,就是因為氣候不很適宜。
橡樹為標準的熱帶雨林植物,要在濕潤、高溫下才能長得好。在成長期間,不可受一點霜害。颱風、乾旱,和濕度、溫度的變化,都會影響收成。
海南島種橡樹,除南部、西南部幾個縣,緯度仍偏高,每年有一到三個月平均溫度低於攝氏十八度,「廣種」的結果,卻是「薄收」。
三個八,大砍伐
大陸「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出版的「海南島熱帶農業自然資源與區劃」一文,提到海南島橡膠產量遠遜於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地,主要就是低溫、風力,加上乾旱的威脅。文中也提到,乾旱的形成,有一半原因來自森林的減少,還建議廣種林木、蓄積水源,以維持橡膠園所需水分。
森林減少,部分原因是燒掉改種橡樹;此外則是源於「三個八,大砍伐」。
三個「八」,指的是一九五八、一九六八、一九七八;大砍伐的對象正是森林。
一九五八年,為取得豐富油料,中共在海南島大量推廣油棕樹;到六○年代中期,共種了六十萬畝地。油棕是木本油科植物,產油量高,有「油王」之稱,但是它並未為海南島帶來預期收穫。
大陸學者溫長恩在「海南島土地利用調查研究」中指出,此項開墾,因事前未經嚴格選種,引進的種子不良,未經收穫,大多數油棕樹就被淘汰了。
一九六八年,「以糧為綱」運動在整個大陸進行得如火如荼。海南島雖然位置偏遠,也被這股狂飆掃到,展開一連串地墾荒抓糧工作。除了林木,許多經濟作物如椰子、劍麻、香茅等也被大量砍伐。
七分山保二分田
一九七八年,來的是「甘蔗上坡」運動,到處倡行「萬畝坡地蔗」。結果卻因森林的大量減少,水土保持差,缺乏水源灌溉,種了兩年就「丟荒」。
幾個運動下來,海南島森林由百分之五十降至十二.五。一九八二年中共出版的「中國農業年鑑」中有關海南島的報導更指出,海南島海拔九百公尺以下的地方,幾乎已不見森林。
這情形造成的後果嚴重。海南島土質屬熱帶濕潤紅壤,有機物豐富,最易流失,擔任水土保持任務的森林,角色尤其重要。大陸「中國林學會」就曾有學者指出,開發熱帶地區的原則是「七山一水二田」,治好七分山,才能保住二分田。
此外,海南島地形雖不如台灣陡峻,最高的五指山不過一千八百多公尺,不到台灣玉山的一半;但山地與丘陵地面積佔了百分之四十,因此河川也傾向於台灣河流的型態,上游陡、下游緩,彎曲淺盲,河水不易渲洩。缺少森林調節,動輒釀成洪氾,旱季又乍爾斷流,招致灌溉缺水。
根據海南島三大長川——南渡河、萬泉河,與昌化江水文站的資料顯示:洪水期,七○年代水量較六○年代增加百分之四十;枯水月流量則減少,旱期變頻、變長。五○年的兩年一春旱、三年一夏旱,到七○年代成為一.三年就一春旱,一.七年就一夏旱;連旱天數則增加三至五倍。
最怕「一刀切」
至今海南島的耕作方式仍以「刀耕火耨」為主,也就是把樹砍掉或燒掉再栽種作物。
已逝的大陸地理學家竺可楨在其論文集中提到,海南島為開闢耕地、更新牧草與獵取野獸,七百公尺以下地區燒山、伐林情況嚴重。一九七九年他沿南渡河流域下行,眼見一路從大經、禮山到海口的五、六百畝林地,都在燒山中。
一九四九到一九七九年中,海南島的燒山次數達四千二百廿次,面積二百廿萬畝;森林破壞,濕潤之土隨之消失,加上多次燒山、墾種,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種類也在急遽減少,原有的一千多種藥用植物,有八百種滅絕或瀕臨滅絕。
檢討起來,海南島的種種遭遇,都是為了經濟利益。「開發不是壞事,可是技術錯了——沒有『因地製宜』」,美國夏威夷大學研究員黃瑞祥說。
海南島的「長處」,就在它有宜林、宜牧、宜農,也有宜膠的地方。它最不願意的,可能就是種單一作物發展。
第四個「八」?
往者已矣,但中共「科學出版社」在一九八五年發表的「海南島土地類型與土地資源」中提到,未來海南島的開發,也將以發展單純經濟作物為主。
一九八八會是第四個「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