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縣霧峰鄉,位於臺中與南投間的交通要道上,是南投農產品運銷全臺的必經之地;自臺灣省議會遷至霧峰後,地位益顯重要,車輛川流不息,省府要員、省議員經常蒞臨。
然而,車來人往,卻都只是「過客」,並未為霧峰帶來繁榮。霧峰仍是按著自己的步調,在懷想先人風光,與企盼未來遠景中,緩步前進。
「霧峰什麼地方最值得一提?」
「林家花園!」十個當地人中有九個會這樣回答。
「日據時代,林獻堂在此地設義塾,教鄉民讀漢文。當時,本地的讀書人每週都在林家聚會,或詩文相和,或討論學問。年輕的讀書人聚在一起,除了彼此切磋、以文會友外,還提倡破除迷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新思潮。當年霧峰可是新文化的發源地呢!」七十二歲的老(前)鄉長林元吉說。
老一輩提起過去,總難免有世事無常的感慨,他們常喜歡舉林家為例:「當年啊,放眼望去,看得見的土地都是林家的,附近鄉民也全是他們的佃農或雇工。林家宅子、庭院的氣派,起居排場的闊氣……真是不得了啊。那裏知道會衰敗得這麼快……」
林家、阿罩霧,與霧峰的起源關係密切
談霧峰,離不開林家。林姓家族很早到霧峰墾荒,他們在霧峰起家、發跡,及至後來烜赫一時;並以家族的力量,帶動地方發展,從清咸豐至臺灣光復一百年間,霧峰的發展史其實也就是林氏家族史。
霧峰林氏原是福建漳州人,清乾隆年間遷臺,初居現臺中縣大里鄉,以務農為業,家道小康。
乾隆五十一年,同村的林爽文聚眾謀反,攻陷彰化府(現彰化市),旋被剿平。當時此案牽連很廣,林家因屬同村、同宗,恐被株連,遂由林江率族人南遷至「貓羅堡」,即今之霧峰。
當地原為平埔族及泰雅族山胞盤據,清初漸有漢人移墾。雍正十三年,泰雅族「出草」(取人頭祭祀),大肆燒殺,移墾的百多名漢人,幾全遇害。朝廷派兵鎮壓,將山胞驅入東部山地,並屯兵設卡。
霧峰位於臺中盆地南端,東靠中央山脈,由太平洋來的冷風因山嶺阻隔,無法入侵,冬季相當溫暖;又因地勢較高,夏季也不炎熱,氣候極佳。
全鄉土地肥沃,西部盡為良田,約佔全鄉的四分之一;東部則丘陵起伏,坡地可種果樹,佔四分之三。全境都適合發展農業。自清廷在此屯兵後,移居此地的漢人日多。林氏族人也在此時遷至霧峰。
林家把莊院建在山腳下,早晨常有霧氣籠罩,故被稱為「阿罩霧莊」,這也就是霧峰之名的由來。林家漸繁衍成大家族,家大業大之餘,並成為地方領袖。
霧峰林家曾盛極一時
臺灣有板橋及霧峰兩大林家,前者因經商致富,後者以仕途發跡。
霧峰林江傳至第四代,分為兩支,長房定邦一脈,代出武將;二房奠國一脈,則出文官,各自開創一番基業。
清朝末年,時代動盪,地方不靖。阿罩霧一帶,也常有盜匪作亂。一次有惡徒綁架林氏家人,索取重金。林定邦前往理論被殺,其子林文察又殺惡徒,為父報仇,然後向官府投案。
林文察入獄不久,「小刀會黨」作亂。北路協副將曾玉明得悉林文察觸法經過,認為情有可原,又以他是位勇士,有可借用之處,便令他號召鄉勇隨征,以將功抵罪。
林文察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前罪盡赦。平定「小刀會黨」後,他往大陸追隨左宗棠征剿太平天國,官階亦步步高升,同治二年受封為福建陸路提督。
同治三年,林文察在漳州陣亡,被追封為太子少保。文察子朝棟秉其遺志,繼續以武功為朝廷效命,官拜棟軍統領。
一將功成萬骨枯,是非成敗轉頭空
林家戰功彪炳,朝廷乃賜其臺灣樟腦專賣權,由林家大房二房共同經營,家業益加發展。
林朝棟在老家重建大厝,由於林文察官至太子少保,故稱「宮保第」。新厝共有四進,是臺灣現存最大的官宅。
「宮保第」建築極為講究,採用的石材、木料均從福州運來;營建師與雕刻師亦來自唐山,門、窗及牆上充滿了浮雕與字畫,其中還有清朝大臣李鴻章題的詩。
二房始祖林奠國,曾任其姪林文察副將,漳州之役,文察戰死,他突圍而出,但帶去的鄉勇死傷泰半。奠國深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遂辭官退隱,旅居福州不歸,抑鬱以終。
林奠國久居大陸不歸,但其子林文欽後來中了舉人,林氏二房向文官發展,與大房的武功彪炳,堪稱文武雙全。
上林家與下林家均具傳統建築與庭園之美
林文欽也營建家宅,稱為「景薰樓」。
林家因此有了兩處大宅院,鄉人為求區分,便稱從臺中來先到的「景薰樓」為「上林家」、「頂厝」;後到的「宮保第」為「下林家」、「下厝」。
此外,林文欽並取「老萊子娛親」之義,在宅旁闢建「萊園」,頤養母親羅太夫人。萊園門口有林文欽手書的「自題五柳先生傳」、「任指孤山處士家」對聯。園內沿圍牆有條小溪,兩岸遍植垂柳,柳下是休憩用的石椅。園中遍植各種花草樹木,花木扶疏中,間有涼亭、小橋、流水……,充滿中國傳統庭園之美。
梁啟超曾到林家作客,住在萊園中的「五桂樓」。他曾盛讚園中景緻,並題詩為記:「稍喜茲遊得奇絕,萊園佔盡三分月。」
光緒廿年,中日戰爭爆發,清廷戰敗,臺灣割讓給日本。林文欽自此深居簡出,不問世事。其子林獻堂有學問、有理想、有熱忱,在地方上十分活躍,曾聯合全臺各地的讀書人,組成「櫟社」、「文化會」等組織,常聚會吟詩,講述民族大義;並致力教育地方子弟,設義塾、授漢文,以文化抗日。
日本對林家的財勢與聲望有相當的顧忌,使這些活動得以順利推展。一時霧峰文風鼎盛,主要活動地點就是「萊園」。
萊園文人薈萃,倡導現代思潮
獻堂先生鑑於在日人統治下,本省同胞受教育的機會不平等,乃捐錢、捐地,於民國三年創立臺中高等普通學校(臺中一中前身),專門招收本省子弟。此外,他又結合一百多位當地青年,組「霧峰青年革新會」,宣揚新思潮,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及破除迷信等。
民國九年,他向日本政府請願設立臺灣議會,沒有成功。但他不放棄,繼續請願,總計在十四年內請願十五次,至死方休。
雖然未能眼見臺灣實施民主政治,但今日省議會設在霧峰,獻堂先生地下有知,也該含笑了。
當時林家不但是地方首富,也是地方領袖,獻堂先生的言行,對霧峰、乃至全臺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林家每日訪客不斷,活動頻仍,盛極一時。
獻堂先生後,林家沒有再出特別傑出的人物。
臺灣光復後,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林家田產絕大部分售予佃農,獲得政府為補償地主發行的工業債券,子孫均不擅經營,家道遂漸中落。
近廿年來,社會結構急遽轉變,工商業取代農業為發展重心;家庭型態亦隨之改變,小家庭代替了大家庭。林家子孫各自分家,多往都市求發展。二幢大宅及萊園,因乏人照顧,日趨破敗。
昔日繁華不再,空留惆悵
目前宮保第僅有少數林氏子孫各據廂房而居,不過多半在外地工作,假日才回來。一位住在裡面的主婦說:「雖然是親戚,但大家白天都外出上學、工作,晚上回來則在自己房裡活動,彼此並不太來往。只有寒暑假時,許多人帶著小孩回來度假,孩子們一起在院裡玩,才會熱鬧一點。」
宅內的多幢建築,如祠堂、戲臺已經倒塌,僅見荒煙蔓草。各進庭院,亦成為晾衣場,有一處還築有鴿舍。房舍建築已呈斑剝,美麗的雕刻花樣殘缺不全,屋脊燕尾則斷裂了,看來真讓人感慨不已。
各進大廳過去供有祖先神位,並開放予人參觀。但有些慕名前來的遊客,喜歡動手觸摸,造成無心的破壞;還有不肖者來此竊取古物,歷年來失竊的大小傢具、祖先牌位、木雕石雕飾品……不知凡幾。
林氏子孫不堪其擾,因此宮保第現門戶深鎖,不再歡迎遊客進入。大門外的石獅也用鐵鍊鎖住,以防被竊。景薰樓則安上鐵門,完全謝絕參觀。
煙迷柳岸舊池塘,無可奈何花落去
日前唯一開放供人參觀的是萊園。這個當年風雲際會的場所,已面目全非,舊跡難尋。牆外小溪已乾涸,楊柳垂頭喪氣地對著淤積的汙泥搖頭。牆邊一角還有人種了幾畦蔬菜。園內水池竟成了公開收費的釣魚場。
由於林氏族人辦的私立明臺高中設在園內,因此園中大部分花圃樹木已被連根剷除,建成教室及操場。
五桂樓現為男生宿舍,地上是塑膠拼花地板,上高掛日光燈及電風扇。樓前小池中,長滿布袋蓮和雜草。
通往林氏祖墳的小徑,落葉滿布,獻堂先生墳前雜草高及人腰。先人不遠,萊園竟已破敗至此!
林家宅院,包括上、下厝及萊園,已被內政部列為二級古蹟,觀光局曾有意收購整修,但因其子孫支脈眾多,產權複雜,且又索價過高,因此未成。
看到林家現況,鄉人的感受是矛盾的:一則以喜,如今社會開放、平等,不必再居於人下;但又覺得有些遺憾和惋惜,因林家曾是地方上榮耀的表徵。
「地靈人傑」,鄉人引以為榮
由於林家出過高官,與傑出人物如林獻堂等;且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臺中附近曾遭空襲,霧峰卻能倖免;加上光復後,臺灣省議會、省教育廳、臺中高等法院、農業試驗所、臺灣植物保護中心等重要機構,先後遷至霧峰或在此成立,故霧峰人都以當地「風水好」自豪。
「『地靈』一定『人傑』,我們這兒最近還出了一位傑出青年呢!」鄉公所一名職員說。
他指的是去年被選為十大傑出青年的陶藝家蔡榮佑。蔡榮佑在民國六十八年舉辦了一次成功的個展,帶起國內陶藝品展覽的風潮,對陶藝的發展頗有貢獻。
藝評家宋龍飛認為蔡榮佑的作品「造型簡單,線條明快,有質樸、自然之美。」
某些優越條件反成局限
撇開虛幻、玄奧的「風水」不談,霧峰自然環境的確很好,氣候溫暖、土壤肥沃,平地是良田,山地為果園,盛產稻米、菇類,以及香瓜、荔枝、龍眼等水果,昔有「穀倉」之稱。加上開發較早,曾相當繁榮。
民國四十六年,省議會遷至霧峰,為地方上帶來進一步發展的希望。
省議會臨山而建,庭園設計十分講究,園內有二百多種花卉樹木,還有人工湖、噴泉、拱橋、涼亭。後山闢為公園,樹木蔥郁,山路蜿蜒,至山腰可鳥瞰霧峰市街,已成為觀光旅遊勝地。
此外,霧峰距臺中僅七公里,車程約廿分鐘,為南投、中興新村、埔里、草屯等地至臺中,乃至北上臺北、南下高雄的必經之地,地位重要。
不料這些有利條件,並未能促成霧峰的繁榮,有的甚且反成侷限。鄉長林超澤說:「霧峰農地都是良田,自都市計畫實施後,完全不能變更為工廠或住宅用地,工商業難以發展。」
另一個原因是霧峰距臺中太近了,交通又方便,因此鄉民的消費活動,多在臺中進行,本地很難發展大規模的商店。
車來人往,俱是過客
舉例來說,霧峰餐廳很少,因為鄉民多在臺中宴客,致使餐廳生意不佳,難以為繼;全鄉五萬多人,僅有一家戲院,街上見到的都是臺中戲院、歌廳的宣傳單;學生很多越區至臺中就讀;觀光客驅車直入省議會,參觀完後,直接至臺中進餐或過夜……。
因此,當地雖然交通頻繁,車來人往,看似熱鬧繁華,卻是鏡花水月,霧峰並沒有落到什麼好處。
現在是工商業社會,必須發展工商業才能繁榮,而霧峰則仍停留在以農為主。反觀附近大里、草屯等地,大里工廠林立,人口激增;草屯則成為南投農產品集散中心,商業鼎盛。相較之下,霧峰發展的腳步是遲緩、落後了。
霧峰淳樸的農村氣息,及鄉民固定、規律的生活步調,因此仍延襲傳統,沒有多大改變。
目前呈「半農村」狀態
據統計,霧峰現仍有三分之二人家務農,絕大部分地區仍是典型的農村景象:阡陌縱橫的稻田中,散佈著幾簇村落,村中民屋大部份是四合院建築;間有幾家小店,賣雜貨、蔬果、文具等日常所需之物;每天固定有「菜車」前來叫賣,是居民三餐吃食的主要來源。
然而,霧峰實際從事農耕的人並不多。每天清晨,來自大里、草屯、太平等附近鄉鎮的工廠交通車,深入各村里,載走了青年男女——工廠才是他們主要的工作場所及收入來源。農事多已成為「副業」,由老者及主婦負責照料。
「現在大部分年輕人都不願留在家裏種田,霧峰農會總幹事曾松茂分析:「一來是做農很苦,每天從早到晚,在田間飽受風吹日曬;再則是許多人怕被認為是找不到工作才在家種田;加上附近鄉鎮工廠林立,就業機會很多,因此使霧峰成為目前的『半農村』狀態。」
為順應情勢,耕作方式也有改變。絕大多數農家都參加農會推行的「委託代耕」計畫,從整地、育苗、插秧、噴藥到收割,均包給專業人員以機器代勞,農家每天到田裏巡視一下即可。
普遍委託代耕,農業機械化程度高
農民曾錦爐說:「現在年輕人都有其他工作,家裏人手不足,非得想辦法不可。如果每一戶都自行雇工或購置農機,並不划算,因此委託代耕是很好的辦法,又省事,效率又高,彼此都合算。」
代人耕作的「專業農夫」,幾個人聚集成班,並擁有某種農機,專門處理某類農事,組成了插秧班、收割班等。由於專業性高,績效頗佳。臺灣因氣候關係,北、中、南部的播種與收割期不同,因此他們也像候鳥般,工作地點從南向北推移,周而復始。
霧峰有許多代耕的農機班,共約有三百部農機,巡迴全臺工作。與其他鄉鎮相較,霧峰委託代耕制度實施得較徹底,農業機械化的程度也特別高。
曾茂松總幹事說:「這或許是因為本地人的觀念比較開放,容易接受新觀念,願意採用新方法。」
以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的稻田轉作玉米為例,霧峰推行成績亦佳,農家多願轉作。
有全臺最大的金針菇栽培場
農民戴坤澄談起他決定轉作玉米的原因說:「農會的推廣人員勸我改種玉米,我先打聽去年的玉米價格及收成情形,再向種籽行打聽今年的種籽銷售情形。從這個簡單的『市場調查』中,我發現玉米價格不錯、種的人也還不多,應該能賺錢,所以我就立刻進行轉作了。」
霧峰還有個國內最大的金針菇栽培場,製造菌種、消毒栽培瓶、裝入原料與菌種、低溫栽培等,全採機器化一貫作業。負責人為貧寒出身的農家子弟劉國墩。
劉國墩說:「種金針菇的原料包括石灰、米糠和木屑。石灰即碳酸鈣,用以調節PH值;米糠提供生長養料;木屑是基本培植材料,三者有一定的比例。」「我們每年利用夏天淡季時做實驗,看那種原料的比例、多長的栽培時間……,可使成本再降低、品質再提高,這樣不斷改進,這個事業才發展得起來。」
踏穩自己的步伐,靜待時機到來
談到霧峰的未來,盱衡現實情況,還是得往農業上發展,林鄉長表示:「鄉公所現階段的要務,是加強開發較落後的東部山區,修築產業道路,以便利鄉民交通及水果運銷。重要的是,目前我們雖然不很繁榮、富裕,但也因此才得保存淳厚的民情,其實也沒什麼不好,對不?我們一步步建設、發展,是稍微慢一點,但是基礎也因此較紮實,相信也不會被時代丟在後面的。」
大多數鄉民還希望霧峰能發展成臺中市的衛星城。五福國小校長林草發說:「霧峰離臺中近,氣候好,且沒有工廠,空氣未受汙染,又頗具田園野趣,可以發展成別墅區,有如臺北的陽明山或天母」。
許多商人也看中這點,紛紛到霧峰投資。前幾年有人斥資興建「大臺中山莊」,屬高級住宅,並配合闢建青年樂園,有點類似臺北的「花園新城」;但房屋銷售情形欠佳,至今十室九空。前年有人在霧峰沿山闢建高爾夫球場,生意亦不佳。
這些情況顯示,霧峰發展成臺中衛星城的時機未到。如果臺中能發展成類似臺北的大都會,霧峰才能進一步發展。
這麼看來,霧峰發展的動力,實並不掌握在自己手裡。但鄉民仍然知足地過著純樸、規律的日子,他們有足夠的信心、耐心與盼望,靜待時機到來。
圖1.~4.為「萊園」中的景緻。圖1:櫟社成立廿年紀念碑。(張良綱)
圖2:林氏祖墳旁的石雕,墳前雜草已高及人腰。(張良綱)
圖3:因梁啟超曾下塌而名噪一時的五桂樓,已成為學生宿舍。(張良綱)
4:萊園內的涼亭與池塘。(張良綱)
圖5.6:「宮保第」簷上金字匾額尚在,大門已如此斑駁。(張良綱)
圖5.6:「宮保第」簷上金字匾額尚在,大門已如此斑駁。(張良綱)
圖1:「宮保第」的門、窗上都有精緻的雕花。(張良綱)
圖2:現居「宮保第」的林氏子孫,在簷下養鳥。(張良綱)
圖3:「宮保第」共有四進,圖為其中一進的木板門。(張良綱)
圖4:林家花園內外物品不斷遭竊,林家子孫防不勝防,將門前石獅以鐵鍊鎖住,以保安全。(張良綱)
圖5.6.8:昔日庭院深深,花香鬢影;而今空院寂寂,景薰樓盛況已不再。(張良綱)
圖5.6.8:昔日庭院深深,花香鬢影;而今空院寂寂,景薰樓盛況已不再。(張良綱)
圖5.6.8:昔日庭院深深,花香鬢影;而今空院寂寂,景薰樓盛況已不再。(張良綱)
圖7:蓉鏡齋位於景薰樓右側,昔為書齋。(張良綱)
圖1:霧峰已有不少農田改種玉米。(張良綱)
圖2:霧峰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盛產稻米。(張良綱)
圖3:農民合力整修灌溉溝渠及田間小路。(張良綱)
圖4:稻米收割後,農民將稻草捆紮成束,在田間曬乾。(張良綱)
圖5:金針菇是霧峰重要農產之一。(張良綱)
圖6:農村婦女在菜田裡澆水。(張良綱)
圖7:霧峰多竹,秋冬之際竹葉轉黃了。(張良綱)
圖1:鳥兒在電線上憩息、譜唱「田園之歌」。(張良綱)
圖2:中正路是霧峰最主要的街道,兩旁商店林立。(張良綱)
圖3:堆在古宅庭院中的陶器,富有古意。(張良綱)
4.7:學童清晨攜手上學,及黃昏回家的情形。(張良綱)
4.7:學童清晨攜手上學,及黃昏回家的情形。(張良綱)
圖5:老太太在家門前做家庭副業。剝好的橘子、由工廠收去裝罐頭。(張良綱)
圖6:陶藝家蔡榮佑在霧峰土生土長,去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張良綱)
圖1:一棟民宅的庭院中,有美麗的椰林道。(張良綱)
圖2:老太太推著小孫兒散步,構成溫馨的畫面。(張良綱)
圖3:霧峰民屋閣樓一景。
圖4.5:省議會後山公園風景優美,常有遊客來訪,秋天楓葉轉紅,景色更美。(張良綱)
圖4.5:省議會後山公園風景優美,常有遊客來訪,秋天楓葉轉紅,景色更美。(張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