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用的,都是別人發明的東西;我就想,為什麼我不能也發明點東西讓別人用呢?」中華民國台灣省發明人協會一位會員說。
他的發明是:在削果皮的刀子上加一個小盒子,讓削下的果皮直接掉入盒裡,解決了自己平日非要拿著水果站在垃圾桶前削皮的麻煩。
當然,他的「成就」不能與電燈、飛機之類的偉大發明相提並論;但許多和他一樣,致力發明的人確已使我們的刀子用起來更順手、椅子坐起來更舒服、透過濾嘴的水更乾淨、腳下踩的地更有彈性。
發明成績固不足以稱「家」,他們的心路歷程卻直追愛迪生——成功是九十九分努力加一分靈感,每在嘔心瀝血之際,踏破鐵鞋走不出迷霧;卻在失望沮喪之時,偶見柳暗花明。在這條路上,發明人豐富了自己,也豐富了別人的生活。
以下就是三位發明人的故事:
提到「耳順之年」,人們腦中浮現的可能是一幅老先生含飴弄孫的歡樂畫面;但在楊春霖的身上,你卻找不到那份悠閒,只能看到一位或埋首於書堆、或蹲在地上做實驗,完全沉迷在發明天地的白髮公公。
跑道上,稚童臉上洋溢的笑容,是否說明楊春霖的發明有了代價?(邱勝旺)
楊春霖的「跑道」
在楊春霖六坪大的辦公室裡,瓦斯爐上有個裝著瀝青的水壺,旁邊放著一台生袨陪撉滲N麵包爐,還有一塊塊剛提煉好的凝固物,放在地上風乾。
「很對不住,搞發明的人,辦公室就是實驗室,還要兼書房,亂七八糟的」,楊先生邊忙著挪出坐的空間,邊陪禮地說。
他從貨物架上拿了幾塊烏漆抹黑、類似盤子大小的「東西」放在桌上,指了指,很不好意思地說:「就是這個啦!」
這幾塊不起眼的硬塊,竟然就是楊春霖混合廢橡膠輪胎與瀝青,研究出來的田徑跑道材料。這項發明,取得了十五年的專利;在一九八六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也榮獲銅牌獎。
早先,國內一般學校、運動場所的跑道和球場,都是鋪設紅磚粉或煤渣,天晴時有塵沙滿天飛的困擾;一下雨就會積水或流失,造成水溝阻塞、路面不平,相當不方便。
一腳踩出新發明
爾後,國內為了提倡運動風氣,引進國外所謂的「新型塑膠跑道」(即PU跑道)。
這類跑道多以化學合成樹脂為材料,雖然美觀實用,但價格昂貴、維護費高,非一般中、小學所能負擔,因此無法普及。
一直從事營造業的楊春霖,因為工作需要,對施工、化學原料的知識向來注意。PU跑道的材料引起他的好奇,「難道沒有別的材料可替代?」他不信邪。
於是,他的「實驗室」開始燈火通明。
有回楊春霖做實驗,煉製橡膠瀝青,他嘗試加入廢橡膠輪胎絲共煮,卻看不出什麼名堂;一氣之下,就將那桶瀝青倒在門前。第二天,無意中踏到已經冷卻的凝固體,發現這一物體堅固又有彈性,於是聯想到,或許可以運用在田徑跑道上。又做了半年的實驗,他終於發明瞭這種以廢橡膠輪胎與瀝青混合的混凝土。
土法煉好鋼
「廢輪胎,只不過是表層紋溝磨損或破裂,橡膠性質還很好,況且輪胎的廢料具有耐腐、耐老化、耐藥品等性質,是很值得重新利用的『廢物』」,楊春霖說。而更重要的,是廢輪胎每公斤只要新台幣十二元。
因此,他所研製的RAC跑道,價格僅為PU跑道的四分之一;在硬度、比重、彈性各方面,經成功大學測試的結果,也都不遜於PU跑道。
例如,台灣潮濕多雨的氣候,嚴重威脅人工跑道的壽命,若以PU的材料當跑道,必須加厚才不致剝落;而RAC跑道卻可以「透氣」,不像前者容易剝落。
國內不少鋪設PU跑道的學校,吃到了塑膠路面剝落的苦頭,知道楊春霖有了新發明,紛紛找上門要求「補救」。
和學者「搭線」
楊春霖只在日據時代受過高等科一年級的教育(相當於現在的國中)。但由於他對發明有興趣,勤於自修;家住台北,他還跑到台南找成功大學教授請教。人家看他態度誠懇、求知慾高,雖非科班出身,專業知識也在水準之上,都不吝給予指點。久而久之,沒啥學歷的楊春霖居然和成大的教授成為「平起平坐」討論的好朋友。
自己的「實驗室」設備有限,對於成品在比重、硬度、彈性……等方面的特性無法檢定,楊春霖便委託成大進行測試。
在楊春霖的專利品發表前,成大原本使用的美國新型塑膠跑道,年久失修,他們看到楊春霖發明的RAC跑道,品質不錯,便決定使用。楊春霖喜出望外,沒想到幫助他發明的成大,竟然也成為他的客戶。
不知老之將至
「專利雖然有十五年,但是很快就會過去,如果不在技術上求創新,早晚會被人追上」,六十三歲的楊春霖,徜徉在發明天地裡,不知「老之將至」。
住家在三樓,實驗室和辦公室在二樓,儘管有時樓上鬧哄哄,楊春霖仍埋首做實驗,很少去過問。「他們已經很習慣了,知道不要來吵我!」楊春霖說著,竟笑了起來:有一個颱風夜,家裡停電,他點了三隻蠟燭,繼續做研究,連屋子漏水了都不曉得……。
「我老婆早就『認命』了」,楊春霖有些過意不去,也有點得意。畢竟,他的辛苦得到肯定。
看著壁上的一份業績表和工程進度表,楊春霖揚起眉毛說,現在已有廿幾家學校和單位使用他的產品。「已經嘗到發明的快樂滋味,再也捨不得放掉了!」他摸摸頭上的白髮,露出純真的笑容,像一個對未來抱有遠大志向和憧憬的孩子。
劉保伸幸好看了那場電影
看過「法櫃奇兵」這部電影嗎?
劇中,德國為奪取法老遺物——法櫃,到了埃及,雇用當地工人尋寶,並派了一名高級特工人員去監督挖掘的工程。
特工人員到達工地,走進在沙地搭起的帳篷,他手上拿著的那隻指揮棒,突然「刷」地一聲張開,像魔術一樣,變成一付具有兩翼、掛鉤,與一般無異的衣架。接著,他脫下身上的大衣,輕巧地掛在衣架上……。
這對劇情發展無足輕重的一幕,卻深深影響了坐在台下的一位年輕人——劉保伸。一直到散戲,劉保伸腦海堣斷轉著:這麼方便的東西,自己為什麼不做做看?
回家後,他用塑膠棒,竟東拼西湊出一付「不怎麼理想」的衣架,但東西成形了,站在那裡,可以張開、能掛衣服——雖然嫌粗糙;「我從中體會到了發明的樂趣」,他興奮地說。
那付摺疊式衣架,開啟了他的發明之門;一九八五年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劉保伸以一套取角器,成為該展十三屆以來首次得到首獎的亞洲人。
取角器的發明,也是來自日常生活的靈感。有天,他覺得母親身上的衣服,看起來「不太順眼」,卻又找不出原因。他推測——可能是母親平日勞動,兩邊肩膀的斜度不一,造成了衣服不合身。
但是,市面上的衣服雙肩都是同樣斜度,不可能按顧客的身材調整。於是,他就想,找樣儀器,量量母親的雙肩,或許可以請裁縫按尺寸做出更合身的衣服。可是任由他怎麼找,就是無法找到這樣的器具。失望之餘,他心中靈光一閃:「為什麼不自己來設計?」
問題該怎麼問都不會!
於是,他利用下班時間,開始步入了發明的「不歸路」。
對於在電鍍工廠當「黑手」,只有國中二年級教育程度的劉保伸來說,要研究高精密度測量器具,實在有點不可思議。「起初我也不知道這麼難,只是傻傻地做下去!」他說。
國內有關測量研究的書籍和專家並不多,劉保伸本身又沒有數理基礎,連問題該怎麼問都不知道;因此,雖然他曾向一些測量儀器公司或進口商查詢、索取資料,但蒐集到的資訊很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好買來各式各樣的工具,從中去「領悟」製作工具的方法。
「我在設計中遇到的最大困擾就是成本太高」,劉保伸表示,由於沒受過工業設計的基本訓練,不知道機器所能做到的極限,也不懂選擇材料以降低成本,因此他嘔心瀝血完成的設計圖,拿到模具加工廠一問,不是說做不出來;就是表示要再進口機器才能製造,開出的價錢,當然也十分可觀。
劉保伸像洩了氣的氣球,十分沮喪。花了將近一年功夫研究出來的東西,卻因為成本太高無法成形,實在可惜。他因而消沉了一陣子,提不起勁繼續做下去。
山不轉路轉
引發劉保伸創作靈感的母親,此時又給了他精神安慰。「她總是說:『你做的很好呀!』雖然她根本不懂我在做些什麼」,劉保伸又熬了過來。
既然重新訂製機器成本太高,他退而求其次,請工廠以普通機器做出成品,再自行加工;此外,原本設計的材料是不袗,如要大量生產,成本可不低,為了省錢,他改用合成鋼,竟發現效果也不差。他的作品,就這樣拼湊出來——已是一種可以做精密測定的量角儀器。
國內工廠採用的量角器多是進口貨,體積大、功能有限,要量一個立體的、不規則的角度,往往需經過許多道計算手續,而劉保伸所發明的量角器,體積小、功能多、精密度高。以量內角為例,以往用其他儀器測量需要一個鐘頭,用他設計的儀器卻不到一分鐘即可完成。
對自己有了信心,又在國內「金頭腦發明展」、「全國發明展」中得到肯定,劉保伸決定向國外進軍,爭取國際上的進一步認可。家人四處籌錢、標會,劉保伸終於湊足了機票的錢,在日內瓦發明展開幕的當天下午,及時趕到會場。
來不及喘口氣,他馬上開始佈置攤位,擺設器材,開始為期十天的展覽。
一鳴驚人
當第一位評審到達台前,劉保伸被他高大的身材、嚴肅的表情給嚇住了。他嘰哩嘎啦地講了一堆話,劉保伸根本是鴨子聽雷,心慌極了。
當下,他決定不再理會評審說什麼,「反正也聽不懂!」於是,就一手拿起取角器,一手翻著自己畫的設計圖,和事先請人翻譯的介紹文字,表演起來。
劉保伸賣力地「解說」,那位評審雖不時發出「嗯、嗯」的聲音,但還是緊繃著臉。直到解說了三分之二,劉保伸突然看到他笑逐顏開,頻頻點頭,甚至還笑出聲音來了。
旁人看到這位「大牌」評審笑開了臉,紛紛湊上前來一看究竟。人越來越多,終於擠滿這個攤位……。
隔天,其他組的評審知道機械組的評審給了劉保伸滿分,都跑到他的攤位來。他們除了看劉保伸示範,也提出一些不容易測量的角度,要劉保伸解答。
收起獎盃,重新上路
「我真是嚇得一身是汗」,劉保伸回憶起來,仍感緊張。好在他強迫自己鎮靜下來,一一找出答案。結果,他不但得到大獎,在「備詢」過程中,也碰觸到一些他沒想過的問題,可為改良作品的參考。
回國後,他把獎盃收起來,繼續幹平日的活。
除了積極與國內廠商接洽,尋覓大量生產的合作對象外,他還是不停地動腦。去年他榮獲全國十大青年,為了不辜負這份殊榮,不久前又設計了一套「高架立體停車設計構想」,嘗試對都市中嚴重的停車問題提出解決之道。
一場電影,讓一位年輕人走上發明的路,恐怕是電影導演始料所未及的吧!而劉保伸的好奇心,也讓他在人生之路看到更廣闊、美麗的風景。
李淵河扭轉了「一面倒」的局勢
民國六十二年,台南三星五金工廠的負責人李淵河,研製出每分鐘生產四百粒螺帽的螺帽成型機;在當時,工業先進國家如美國、西德、日本的成型機最多每分鐘可生產二百粒。
第二年,日本有名的螺絲生產機械製造商——內藤鐵工株式會社來台,要求李淵河授權他們生產他所設計的第二代成型機。
在這之前,我國工業界一向仰賴外國的技術輸入。李淵河扭轉了「一面倒」的局勢。
由於父親經營一個製造門上鉸鍊的小工廠,李淵河自小就在家裡幫忙。有「算數仙」綽號的他,勞作成績也是頂呱呱,心細手巧,成為父親得力的助手。由於家境不好,小學畢業後就沒再升學。
成天在工廠裡窩著,李淵河的小腦袋不停地轉。他看到家裡使用沖床來生產鉸鍊,每個步驟都靠人操作,不但耗時費工,而且工人常受傷,很不安全。「怎樣才能減少傷害呢?」他想,如果能設計出一種自動化的鉸鍊機就好了。
英雄出少年
「我經常胡思亂想」,李淵河說。每當他想出一點名堂,就趕快央求製造機械零件的工人為他打造。其間,花了不少錢。老父親氣得不知如何是好,連連罵他「瘋子!」。
他把零件藏在木板床下,躲躲藏藏地進行他的計畫。幾個臭皮匠,居然湊出個「諸葛亮」——一台全自動的鉸鍊製造機,李淵河那年才十六歲。
機器出來了,但他卻面臨「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困境。國內鉸鍊市場有限,李淵河的自動化機器每天只要動一小時,就可應付百分之八十五的市場需求。機器閒置,無法發揮更大的效用。
「到底企業界需要什麼樣的機器呢?」李淵河又開始動腦筋,總要和企業有接觸的機會,才知道人家想要什麼呀。果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李淵河決定成立一個「機械設計事務所」,而憑藉的本錢只是——曾經設計過一台機器。「真是大膽!」李淵河如今想來,覺得有些心虛。
初生之犢
幸好他所設計的機器在外評價不錯,店門一開張,就有人好奇地跑來瞧瞧,看他是個「嘴上無毛」的小伙子,不免覺得他會「辦事不牢」。但也有一些軋鋼、五金業的老闆,希望工廠能朝自動化發展,聞風來求教;甚至帶他到工廠參觀,希望他解決難題。
李淵河學習能力強,也善於把握機會。只要一進工廠,就用心去瞭解機械的構造、功能,也知道了不少工廠生產、管理的流程。「周遊列國」的經驗,讓他大開眼界。
民國五十六年時,螺帽業者由西德進口了一台每分鐘生產一百五十粒螺帽的螺帽成型機,在業界造成轟動。那時國內業者多半使用自動車床車削,每分鐘僅能生產十幾個螺帽,而且,損耗的原料也多;比較起來,西德成型機的的生產力當然高多了,但它一台要新台幣四百萬元,一般小型工廠根本沒能力添購。
李淵河靈機一動:「我也可以自己設計啊!」他蒐集許多資料,又憑著在事務所時觀摩工廠吸收的經驗,畫將起來。「零件簡單、操作方便」是他設計的大原則。
其間,李淵河走得很辛苦。「沒人相信我」,他說,父母、親友、同業都覺得他異想天開,「發明的路很寂寞,但是一定要堅持下去,不能看輕自己。如果本身都不相信它的可能性,又怎能發明出新東西?!」
李淵河深信,成功的秘訣,在於發現並滿足需要。如果他能發明出成本較低的機器,企業界定能接受。
將近一年的時間,他做出國內第一代螺帽成型機,每分鐘生產一百廿粒螺帽,產量雖略遜於西德的機器,但是售價十二萬元,只是西德進口機械的卅三分之一,在市場上有絕對優勢的競爭力。
但是他並不因此而滿足,「剛開始是追求目的,然後是一步步追求效率」,在他的哲學裡,「沒有一部機械是完美的,它永遠都有需要改良的地方。」因此,他又埋頭改良機器,希望產量更高。
反客為主
二年後,一分鐘生產四百粒螺帽的機械問世了。不久,技術輸出到日本,引起業界很大的震撼。
民國六十三年,李淵河的第二代成型機榮獲第一屆全國產品設計競賽第一名,並當選該年度的十大傑出青年優秀工程師。六十五年,又得到傑出科學與技術人才獎。同時,「喜歡跟自己過不去」的李淵河又陸續推出第三代每分鐘生產七百五十粒、第四代每分鐘生產一千粒螺帽的機器。「幾乎達到了機械的極限」,一位工廠老闆誇道。
李淵河覺得,從事發明最重要的是先去除心理障礙,「有人覺得先進國家才能發明出好東西,我們工業基礎沒人家好,一定比不過他們;然而,在發明的領域裡,國籍、人種、地位……都不是競爭的籌碼,頭腦才是!」他說。
不過,有發明頭腦的,也未必樣樣都行。因此,「三星」雖然技術領先,訂單多的做不完,財務調度情形卻不理想。
「他對管理實在有點外行,有時連一粒螺帽賣多少錢都沒概念」,李淵河的三弟,負責「三星」行政工作的李國安說。
發明天才,迷糊主管
「三星」的電腦室主任林進能也舉了一個例子。有回外賓來參觀工廠,當時擔任廠長的林進能到設計部門請董事長出來與客人見面。李淵河一到場,就從頭到尾一一發名片——也給了林進能一張。
「他每天都在設計部門裡面,根本不知道我就是他工廠裡的廠長」,林進能笑道。
成日埋首於設計部門的李淵河,在第四代螺帽成型機發明之後,又開始研究。當時「三星」所需用到的攻牙機(一種鏤刻螺帽內側螺紋的機器),也開發速度超越西德產品九倍,螺牙品質水準也比其高的「放射性攻牙機」。
已年屆五十的李淵河,至今投注發明不輟,什麼是他發明的動力和秘訣?
「不認命!」李淵河說:「一旦認命就不會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