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十過篇」中記載:「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流漆墨其上。……舜禪天下,而傳之於禹,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朱畫其內……」如此記載屬實,那麼早在禹舜禪讓之際,中國人就已知用漆,中國應用漆器的歷史,至少有四千年之久。
傳統的中國漆,乃是漆樹分泌的天然樹脂,與現代人工合成的漆料不同。西洋漆原非液體,它是以揮發油類使之溶解而成,塗髹之後,溶劑散發,留下一層薄膜。因此,倘若這層漆再遇揮發性油類,或其他酸類,即會溶解剝落,所以並不耐用,須要經常重漆。中國漆則不然,它的乾燥作用不靠揮發,而是吸收空氣中氧氣,起化學作用後,漸見凝固。中國漆不容易凝固,但一旦乾固,不但光澤美觀,且抗熱抗酸、堅牢耐用。除了這種保護功能,原本無色的漆液還可混拌各種顏料,漆髹器物,呈現各種色彩。此外,又因漆料厚固,可施以雕刻,因此逐漸發展成一種高級美術工藝品。
如前所述,中國人早在堯舜之時便懂得在器物上髹漆。而唐代之後,更產生了「雕漆」技術。顧名思義,所謂「雕漆」,即是在器物上塗抹層層漆料之後,再在漆上雕刻。又因漆色以紅為主,所以又名「剔紅」。
剔紅漆器,在宋朝最發達,成品也極精美,但卻極少流傳於世。傳說因為宋代宮中雕漆多以金銀為胎,清謝堃的「金玉瑣碎」中記載:「……近因賈肆跌損一器,內露黃金,一時喧哄,爭購剝毀,……一年之內毀剝略盡……」經過這場浩劫,宋代雕漆於是所存無幾。目前故宮博物院所藏雕漆,也僅以明代永樂年間成品為最早,而以清乾隆一代最多。
一般說來,明漆渾厚古樸,清漆精緻縟麗。從顏色上來說,前者是溫潤的紫紅色,後者轉呈硃紅,雖更鮮豔,卻顯乾澀而乏光澤。在雕工方面,清漆極力求精,然稜角畢露,不如明漆善於藏鋒,較有自然韻味。但清漆的種類形制則顯然較明為多。尤其乾隆一朝,大自皇帝的寶座、屏風、櫥櫃、几案……,小如一般日用玩賞的盒、匣、盤、碗,都用雕漆製成。上圖所示「八吉祥方勝套盒」,便是清宮中的珍玩之一,器長廿四.一公分、寬十七.六公分,呈雙菱形(方勝形)面雕八吉祥,中心飾菊花一朵,雕漆精細繁複(上圖)。堶掉h層相扣的套盒,則是色彩縟麗的繪漆(下圖)。讀者若能比照本刊所載「故宮古物(十七)」(七十年五月號)所介紹的「明永樂雕漆牡丹花圓盒」,便更能領略明清兩代雕漆風格的異同。
裏面層層相扣的套盒,則是色彩縟麗的繪漆(下圖)。讀者若能比照本刊所載「故宮古物(十七)」(七十年五月號)所介紹的「明永樂雕漆牡丹花圓盒」,便更能領略明清兩代雕漆風格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