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任閣揆俞國華組成的內閣中,財政部長由原政務次長陸潤康升任。
陸部長自基層做起,財政經歷完整,大家對他的升任部長,都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
他自服務公職以來,一直苦學自勵,敏於任事,屢獲上級賞識,而職務迭有擢升。這段奮鬥求進的歷程、方法與經驗,實可提供青年後進作為參考。
陸潤康
.東吳大學法律系畢業
.美國南美以美大學法學碩士 曾任職務
.公路局辦事員、科員
.省政府秘書處專員
.行政院秘書、參議
.經濟部商業司副司長
.經濟部主任秘書
.財政部參事兼賦稅署副署長
.財政部主任秘書
.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主任兼稅制委員會執行秘書
.臺北市國稅局局長
.關務署署長
.中央信託局局長
.財政部政務次長
陸潤康生長在江蘇吳錫的一個農家,幼時常下田幫忙農事。高中畢業後,為了謀職及增廣見聞,在民國卅五年底,帶著簡單的行囊,隻身來到臺灣。經由親戚介紹,進入公路局當臨時辦事員。二年後考上普考,正式取得公務員任用資格,升任科員。
圖2:陸部長在部內主持會議,與同仁廣泛溝通意見。(楊永山/鄭元慶)
只要有心,無事不可研究、改進
當時臺灣還是個農業社會,臺北仍到處可見綠油油的稻田。陸潤康注意到本地人插秧的習慣和他老家不同。在吳錫鄉下,人們插秧時,一彎身通常插下六束秧,而此地只插五束。他在一旁觀察、思索了半天,發現少插一束,動作的確會比較俐落些。由對這件小事的領悟,使他舉一反三地想到,任何事只要肯動腦筋,肯加以研究、改進,就都能追求更高的效果。
「觀察入微、探求本源」,是陸潤康日後得以嶄露頭角的主因。他早在公路局擔任科員時,便顯露出這方面的特質。
當時公路局的車輛為了便於戰時動員而需編隊,打算以大隊下分中隊,中隊下再分小隊的方式編號,但有過於複雜之虞。陸潤康便建議「何不就以阿拉伯數字編號」,而為科長採納,這個辦法且一直沿用至今。
由於陸潤康做事勤懇踏實,科長認為這個年輕人很可靠,還把女兒嫁給了他。
陸部長的全家福。(楊永山/鄭元慶)
提高行政效率,達到便民效果
陸潤康後來轉往財經機構服務,仍繼續發揮他機智敏銳的長處。他在財稅資料處理及考核中心主任任內,發現小店戶每月應繳的稅額是一定的,而資料中心卻每月都開稅單由稅務員送去,小店戶也須按月到銀行繳稅,實在很不經濟。陸潤康於是進行改革,改為每三個月發一張通知,店主也只須三個月跑一次銀行,不僅節省稅務機關的人力,也達到便民的效果。
陸部長說:「人都有惰性,對於現狀常有習慣成自然的心態,而不思改進。而我認為自己的條件、能力不夠好,只有以『勤』補『拙』,平時多看、多想、多做,不斷從工作和生活中汲取知識、累積經驗,這樣有時即能見人所未見,提供一些改進的建議。」
勤奮、主動,舉一反三
陸部長曾任多種職務,閱歷頗豐。他歸納出一個做事的原則是,要能勤奮、主動,舉一反三,如果像算盤珠子一般——撥一撥、動一動,恐怕很難贏得上司的重視。
陸部長講了一個小故事,說明上述觀點。有一對兄弟,先後進入一家航運公司服務。弟弟去得晚,但職務、薪水卻調升得比哥哥高,做父親的不明瞭其中緣由,便登門向公司的一位主管請教。
這位主管說:「你在裏面的房間坐一會,我找兩兄弟來談話,你聽了就會明白。」
先進來的是哥哥,主管問他:「今早公司有艘貨輪開往那裏?」
哥哥答:「日本。」
主管再找弟弟來問同一個問題,弟弟不僅說出貨輪的目的地,還把這艘船出發、抵達的時間,及所載貨物的種類及數量,向主管做了扼要的報告。
陸部長說:「這種人腦筋清楚、思慮周延,主管自然放心把重任交付給他。」
工作和服務本身,自有樂趣與價值
陸潤康喜歡與同仁,尤其是新進人員做面對面的溝通,他述說自己對他們的期望,也把自己的工作經驗、心得提供給對方參考。他最常談到的內容有三方面:
一、做事所得的薪水是有形的酬勞,知識、經驗則是無形的報償。金錢會用完,但知識、經驗一旦獲得,便用之不竭,而且觸類旁通,愈用愈豐富。因此多做事絕對不會吃虧。
二、肯多做事的人,必定幹勁十足、精神振奮,事情會愈做愈好;反之,怕做事的人因終日無所事事,精神容易懶散,自己活得很不起勁,事情也就做得不帶勁。
三、把握機會,多作表現,也多作服務。當我們有機會在工作崗位上施展和奉獻時,千萬別吝於付出,莫等到「不在其位」之時,既沒有機會表現自己的能力,也沒有辦法再提供服務,一個人默默以終,將是多麼寂寞而淒涼!
注重分工與分權
談到如何扮演好首長的角色,他認為首先要注意分工。
陸部長說:「中國人很早就有分工的觀念。孟子滕文公篇裏提及,有位叫許行的人自耕而食,而自以為是賢者。孟子不以為然,指出許行雖然吃自己種的米,但所戴的帽子、穿的衣服、用的鍋子和鋤頭,則都是拿米去換來的。因此他認為,百工之事,不可能樣樣自己動手,自耕而食,又何足誇耀?充分說明瞭孟子的分工思想。」
要把分工做得好,就要分層負責、充分授權;而前提是須先建立良好的分工與分權的辦法,讓各單位知所遵循。
陸部長指出,財政部的制度規章已相當健全,以後要加強的則是如何使其更合理、更完備,減少各單位請示的項目,使首長有較多時間花在政策的思考和擬訂上。
舉例來說,政府規定,國有土地的畸零地,以售給鄰近土地的所有權人為原則,以充分運用地力。然過去國有財產管理局在辦理這類案子時,每一樁都報到財政部。陸部長認為無此必要,上任後即指示國有財產局從速訂定辦法,在辦法經審核、通過後,便可依此自行處理,不必再往上呈報。
充分溝通,以建立共識
陸部長進一步指出,分層負責、充分授權以後,並不表示首長就不過問各單位的工作,相反地,必須和各單位主管經常溝通,以瞭解他們的困難,並給予指導或建議,以善盡一個首長的職責。
陸部長從基層做起,很瞭解基層人員的心態,也重視他們的感受,他說:「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尊重,因此任何政策在做決定前,若能經過討論,多讓同仁參與,也聽聽他們的看法,這樣大家對於事情的來龍去脈較易產生共識,事情推動起來,也會容易得多。」
近年來社會進步快速,有些財稅金融方面的法令已不符實際需要,卻遲遲未見修訂。陸部長是學法律的,他對這件事的看法如何呢?
陸部長指出,法律依它的規範作用,可大分為二,一種是前瞻性的,一種是矯治性的。前者就好比在空地上蓋大樓,比較容易;而後者就如同拆除違章建築,因牽涉到許多人的既得利益,如欲修改,必招致各方的阻力。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法令醞釀修改已有多年,卻一直「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來」的原因。
摒除門戶之見,以國家利益為先
陸部長素以行事穩健著稱,他認為,在民主法治國家,政府施政應有其一貫性及延續性,「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做法並不足取。因此他出任財政部長,不可能做全面的改弦更張,而是要在既有的基礎上逐步做改進。
陸部長上任時,提出:妥籌財源、改革稅制、健全金融三大施政目標。其中以課賦征稅、籌措財源,達成預算目標為重頭戲。而經濟部為了扶植國內工商業的成長,有些獎勵措施會影響到財政部的稅收。兩部因立場不同,有時難免因觀點不一致而有爭議。那麼陸部長和新任經濟部長徐立德,日後將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配合施政呢?
一般認為,徐部長原是財政部長,也是陸部長的長官,兩人私交甚篤、默契頗佳;而徐部長曾掌財政部的經歷,也會使他在接掌經濟部後,較能體諒財政部的立場。二人應是極理想的搭配。
陸部長也曾公開表示,財政部未來的措施,將儘量配合國家經濟的發展。他說:「我認為,財政和經濟本是一體的兩面,財政部應配合經濟部,不能『殺雞取卵』;經濟部應該支持財政部,不能『只養雞而不下蛋』。或許兩部對事情的輕重緩急有不同的看法,這可透過多種途徑加以協調。相信只要雙方都能以『國家利益第一,民眾福祉為先』,多為整體、大局著想,必能摒除門戶之見,合作無間。」
對子女的教養非常開明
陸部長的觀念相當開通,此也表現在對子女的管教上。
陸部長說:「這沒有什麼特別啊,我們家鄉有句話:『板凳的材料,做不了天然几』,每個人的性向、長處不一樣,最好不要勉強。因此我主張讓子女自然發展,不強迫他們做任何事。就拿念書這件事來說,我的兩個兒子智商都很高,但從小好動,不喜歡背死書,因此成績並不算好。這一點我很能接受,從不驅使他們考高分,也不勉強他們參加補習。只要他們活得健康、快樂,也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我們就很滿意了。」
陸部長指出,他重視孩子德智體群各方面的均衡發展,而不特別強調智育;也不給孩子過多的壓力,但一直有心提供他們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物質不虞匱乏、父母注重身教、且家庭氣氛和樂。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陸家兩位分子健康、開朗、自信,先後赴美深造,都取得了碩士學位,其中一位並正擬讀博士學位,且皆已成家。
有趣的是,陸部長本人是東吳校友,他的兩個孩子和其中一位媳婦也是東吳畢業的。每逢母校有重要活動,陸部長總是興致勃勃地攜家帶眷、闔府光臨。
一切以工作為先,其他均不足慮
雖然平時工作繁忙,陸部長亦有其輕鬆風趣的一面。臺灣歌曲「望春風」是他的「招牌歌」。他說:「到臺灣卅多年,不會講臺灣話,總得會唱首臺灣歌吧!偶爾在公開場合應『觀眾要求』高歌一曲,雖然唱得荒腔走板、咬字不清,卻一定能博君一粲,拉近大家的距離。」
陸部長的興趣相當廣泛,公餘喜歡打高爾夫球、游泳、下棋、看籃球賽(受兒子的影響)。接任部長後,肩上的擔子加重,屬於自己的時間相對減少,那些他喜好的活動,恐也沒有多少時間從事了。他笑瞇瞇地說:「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不容易有太多直接為國家、同胞服務的機會,當機會來臨時,必得把握時光、全力以赴!其他實在都不足掛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