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都市更新」,你會想到什麼?
正面想像可能是老舊公寓煥然一新、房地產增值、環境品質提升、原住戶歡喜入新厝等,負面聯想或許包括社區內訌、暴力介入、圖利財團、原住戶被迫遷離、助長高房價等「陰暗面」。
然而,在首都台北,另有一股藝文勢力正在都市空間變革過程中滋長,它們趁著更新基地拆除重建前的空檔著床,大膽揮灑創意之餘,也扣問著藝術實踐與都市發展的關連。
一個微雨的晚秋午後,在簇新華廈林立、道路筆直切割、建築工事此起彼落的台北市大直,一個房地產價值持續上漲的新興市區──也有人說這裡是台北市最有未來感、人情味也最荒疏的地區,一幕彷彿時空錯置的稻桿收成景象赫然在目:
將近80位大人與小小孩,興致盎然地觀看兩名專業農人執刀收割,並以接龍方式將一束束結實纍纍的稻桿傳送至水泥岸邊。不遠處的田中央,還可見到一汪圓形水池,池中央有一組如白鷺展翼的「風力雕塑」裝置,在風中搖曳生姿,彷彿邀請人們也來一場感應天地的心靈之舞。
這是去(2010)年7月至11月間,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所推動的「明日博物館」計畫系列之5,展覽名為「風帶來光」,包括日本藝術家新宮晉帶來的3組雕塑創作,並在田埂邊舉辦過3場音樂會及親子活動。場地及策展資金完全由忠泰集團所贊助。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3年前,成立不久的忠泰基金會,就在這塊佔地3,200坪,市價超過40億元的大直重劃區,與藝術家林銓居合作,將人與稻田、土地的情感再現於水泥叢林間,名為「晴耕雨讀」計畫。策展人胡朝聖解釋該次「地景行動藝術」的目的是:「藉由擬仿古代文人生活情境的臨時性藝術事件,治癒都市精神耗弱。」
如今3年過去,當周遭陸續築起高樓,這片基地竟仍兀自耕耘著一畝田。這一切乍看「逆反房地產開發邏輯」的作為,得從忠泰集團少東李彥良的異想說起。

(左)來自芬蘭的另類建築團隊「C實驗室」,利用忠泰集團在萬華的閒置基地,實現「有機廢墟」的理想,並且向那些在台北都會夾縫中「佔地種菜」的園丁們致意。(中、右)北市府委託淡江大學建築系經營的迪化街「127公店」,1樓為展覽空間,2樓則是年輕建築、設計師的育成基地,未來也可能參與迪化街的社區營造。
以建築為本業的忠泰集團,近年以「提升生活空間美學」為名,跨界經營家具、餐飲、藝廊領域,2007年初更成立基金會,專職推動藝術展演及論壇活動。
在去年9月由「台北當代藝術中心」主辦的「藝術能量與城市轉型」座談會上,身兼基金會執行長的李彥良說明參與藝術的初衷:「我們希望能跳脫企業單向金錢贊助的公益模式,於是回頭思考如何善用企業本身資源與長處;才發覺建設公司手上擁有的『待開發土地』,正可作為基金會發展的利基。」
李彥良解釋,一般建設公司在土地開發的過程中,由於待整合的土地產權分散,也因為都更程序繁複,在蓋成個案前通常會經歷2至3年或更久的閒置期,「這些閒置空間對傳統建設公司來說是無用的資源,對藝術工作者而言卻可能是奢侈的展演空間,甚至能當作創作靈感或材料。」
此外,李彥良也把台灣房地產特有的「接待中心」(即「樣品屋」)文化挪為己用、轉化為「明日博物館」;他認為,很多人來接待中心只是想感受裝潢的美好氣氛,滿足接觸美好生活的渴望。也因此,原本是商業取向(同時越做越華麗)的接待中心,在他眼中多了一種「散布生活美學」的可能:「明日博物館的概念像是移動式的馬戲團,游牧到各地散播快樂,也散布一種對美好明天的憧憬。」
忠泰基金會於2007年2月首次推出「明日博物館」計畫,地點就在忠泰集團剛從國有財產局標到的一塊位於市民大道旁的土地。李彥良估計這塊地按照都更進度會有至少3年的閒置期,便利用其上一棟曾作為修車廠的老舊鐵道倉庫,連續舉辦兩檔免費入場的藝術展覽:「theFLOWmarket」及「HAPPY LIVING」,有國際籍設計師的作品同台拚場,加上精緻活潑的市集氣氛,在短短2個月內吸引到約4萬人次入場參觀。
李彥良強調,基金會的活動向來刻意與建設公司的房屋銷售活動脫勾。以前述基地為例,在展覽後繼續閒置3年,期間又無償借給藝術家陳界仁拍攝錄像作品《軍法局》,直到2010年下半年取得建照後才豎立房屋廣告。

(左)來自芬蘭的另類建築團隊「C實驗室」,利用忠泰集團在萬華的閒置基地,實現「有機廢墟」的理想,並且向那些在台北都會夾縫中「佔地種菜」的園丁們致意。(中、右)北市府委託淡江大學建築系經營的迪化街「127公店」,1樓為展覽空間,2樓則是年輕建築、設計師的育成基地,未來也可能參與迪化街的社區營造。
回顧過往,由建設公司主動投資藝文的案例偶有所聞,但往往是針對「單一區位」(例如十多年前,前台鼎建設董事長白錫旼在台中市大度山麓打造的「理想國」,或如近年遠雄集團在北縣三峽「北大特區」投入的藝術造鎮計畫)。類似忠泰集團這樣游移式地經營藝文的例子,近年則有跟緊台北都更新時勢的「立偕建設」(請見〈都更夾縫中的藝術種子〉)。
無獨有偶地,從2010年初起,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也標舉「任務性」及「可移動性」,推出了「都市再生前進基地」,並取英文名稱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的簡稱URS,以諧音意指「你們的╱大伙的」。
主辦單位市府都市更新處稱此一計畫為「軟都更」,「就像中醫針灸,將城市裡的『氣結』漸進打通,」以有別於只著眼在「拆除重建」的硬體都更模式。具體作法是由都更處主動尋找恰當的公有閒置房地,並與管理機關(如國有財產局、鐵路局等)洽談2∼3年的彈性使用期,在這段期間內,公開徵求民間公益團體提出具創意的使用計畫。
第一批公布的URS基地共有4處,包括:捷運中山站附近的原公賣局菸酒配銷所、華山特區內的原華山貨運站及鐵道設施、南港舊市區占地1.6公頃的原公賣局瓶蓋工廠,以及透過容積移轉、由私人地主捐贈給都更處的迪化街127號街屋;後者是目前唯一產權屬於市府的永久據點,由淡江大學建築系在「無任何營運補助」下承接經營,用途以藝文展覽及扶植建築系友創業為主,並命名為「127公店」。
都更處企畫科科長徐燕興說,URS的目標在於「整合在地網絡、誘發創意、帶動地區活化」。
舉例而言,佔地4,150平方公尺(約1,255坪)的「中山配銷處」保留有戰後初期的倉庫建築,區位條件也佳,市府初步定位為「都市創意產業育成基地」;另一方面,由於此地長期閒置顯得髒亂,「當地里長原本只求趕快拆除改建大樓,期待這樣能帶動周邊房價上漲。」
然而,經過都更處邀請國內外多所空間專業系所師生來此舉辦工作坊與論壇活動,不僅串起社區在地網絡,「原本主張拆除的里長,看到年輕人熬夜畫設計圖,以及切身的產業復甦議題被認真討論,心態也被『軟化』了,開始想像不一樣的再生願景,」徐燕興說。

(左)來自芬蘭的另類建築團隊「C實驗室」,利用忠泰集團在萬華的閒置基地,實現「有機廢墟」的理想,並且向那些在台北都會夾縫中「佔地種菜」的園丁們致意。(中、右)北市府委託淡江大學建築系經營的迪化街「127公店」,1樓為展覽空間,2樓則是年輕建築、設計師的育成基地,未來也可能參與迪化街的社區營造。
面對政府都市規劃部門與建設公司不約而同以「臨時使用」、「彈性游移」的手法為藝術做嫁,藝術圈人既抱有期待,也不無疑慮。
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瑪?就不無感慨地指出,當代藝術界尋找空間的歷程,「就是不斷從制式藝文空間被『逐出』的過程」,而包括台北市華山特區委外經營後變為租金昂貴的文創場區,以及台北當代藝術館及市立美術館不約而同走向商業化操作,在在讓當代藝術界失望;如今卻是透過民間企業善意釋放資源,才讓藝術社群暫時落腳(請見〈逐都更水草而居:城中藝術街區〉),顯示整體文化政策在資源配置上出了問題。
同時,吳瑪?也點出,不論是台北市以「花博」為名策動的都市更新政策,或是其他縣市越來越多的公共藝術補助案,表面上是用藝術手法美化城市,背後卻都蘊含著都市再開發或公共工程興闢的「空間政治」,「藝術家在慶幸接案機會增多之餘,也應該反思此波都市更新是否蘊藏著不公不義。」
舉例而言,吳瑪?也參與其中的民間團體「都市改革組織」,就大力批判北市府以「容積獎勵」為誘因,換取私人建地騰空作為「僅維持2年」的綠地,有假公濟私、圖利財團之嫌;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淡江建築系副教授黃瑞茂更憂慮地指出,濫用容積獎勵以催動都市更新的後果,除了造就許多容積蓋到最滿的冰冷高樓,還可能因為扭曲及黑箱的都更協商過程,殘害社區內部互信,也由於實際執行的都更案主要仍落在台北精華地段並以豪宅為尚,從而加劇了都市空間的階級隔離與兩極化。
「在不當的都更制度下,藝術恐怕終究淪為積聚房地產『象徵資本』的推手,」黃瑞茂感嘆。

誰會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大直種田?到田邊的貨櫃╱接待中心一探才知:這是由忠泰集團出資主辦、名為「風帶來光」的地景藝術展,不分日夜展出日本藝術家新宮晉的3組風力雕塑作品。
面對民間的批評聲音,北市都更處的回應是,不論是臨時綠地或改建前的建物再利用,「在有限期間內所產生的社會效益仍然是可觀的、正面的。」
負責URS的徐燕興也強調,正因為社會主流價值仍然企求「創造最多樓地板面積、換取最大的經濟利益」,改革無法一蹴可幾,「現有政策的彼此矛盾也一定存在,」因此更需要透過URS這類平台來推廣前瞻的住宅想像。
長期搭建企業與藝術間橋樑的策展人胡朝聖則有感而發:建設公司這一行在台灣的確背負「無可避免的原罪」,以公益心態認真投入藝文的業者唯有更努力,「讓時間化解質疑,才能豎立良性典範。」
無論如何,都市更新與藝術結合的風潮正起,不僅顯現民間企業與藝術界的蓬勃能量,也在僵化的都更體系注入一股新思維。關心城市未來的你我,歡迎一同前來戲耍、找同伴甚至大方「踢館」!

(左、中)忠泰集團於2007年的展覽「HAPPY LIVING」請來5位國際知名插畫家,在寬闊廠房內大玩創意。(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右)再度沈寂的廢倉庫,拆除前還曾借給錄像藝術家陳界仁創作《軍法局》。

(左、中)忠泰集團於2007年的展覽「HAPPY LIVING」請來5位國際知名插畫家,在寬闊廠房內大玩創意。(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右)再度沈寂的廢倉庫,拆除前還曾借給錄像藝術家陳界仁創作《軍法局》。

誰會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大直種田?到田邊的貨櫃╱接待中心一探才知:這是由忠泰集團出資主辦、名為「風帶來光」的地景藝術展,不分日夜展出日本藝術家新宮晉的3組風力雕塑作品。


(左)來自芬蘭的另類建築團隊「C實驗室」,利用忠泰集團在萬華的閒置基地,實現「有機廢墟」的理想,並且向那些在台北都會夾縫中「佔地種菜」的園丁們致意。(中、右)北市府委託淡江大學建築系經營的迪化街「127公店」,1樓為展覽空間,2樓則是年輕建築、設計師的育成基地,未來也可能參與迪化街的社區營造。

誰會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大直種田?到田邊的貨櫃╱接待中心一探才知:這是由忠泰集團出資主辦、名為「風帶來光」的地景藝術展,不分日夜展出日本藝術家新宮晉的3組風力雕塑作品。


台北市民大道旁的廢鐵道倉庫,是忠泰集團4年前發想「明日博物館」的觸媒。展場入口的倒數裝置,提醒人們把握機會,當時入場完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