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一個英國專門採集鳥類標本的名手來到台灣山區,巧遇一群布農族山胞。
正在比手畫腳溝通的時候,山胞的頭飾吸引了他的視線——二根長約五十公分的黑色羽毛,泛著不規則的白色斑點。
萬水千山走遍,也沒看過這種羽毛。從山胞頭上「摘」下羽毛,可不簡單;這位鳥類採集家花了點錢,才把羽毛拿到手,而後送回英國研究。
報告出來了——證明羽毛的「主人」是新種,於是引發了不少鳥類學者對這神秘客的興趣。
他繼續尋找,誰知卻被日本人拔得頭籌。第一隻「活」的帝雉在阿里山區塔山附近被捕獲,日人把它獻給天皇,並取名「帝雉」。當時台灣正值日據時代,雖然是台灣「出產」的鳥類,但仍得採用「帝」字。
帝雉之所以能稱「帝」,也不是浪得虛名的。
漂亮華貴氣派足
雉長得和雞很像。「但雞有冠,雉沒有,且雉的尾巴較硬較長。」圓山動物園保育組組長陳寶忠說。
帝雉有一張紅臉,全身是漂亮華貴的深黑藍,加上長尾巴,看來氣派十足。它的另一個名字「黑長尾雉」,就已說明它的特點。
既然是「帝」,當然不能隨便拋頭露面。它隱居在深山內,一般人想見它一面,必須先花九牛二虎之力登高;上了山之後還得看它肯不肯賞臉。
它們通常棲息在一千六百公尺至三千五百公尺的高海拔山區。目前在南投縣望鄉通往八通關的大林道發現較多。這裏是落葉松和高山箭竹混雜的斜坡,陡坡險峻、竹林屏障,人們很難踏進它的王國。
為甚麼帝雉喜歡「躲」起來?根據師大生物系呂光洋教授的解釋,大自然中同類的生物,為了避免覓食競爭,大都會自行佔據地盤。
台灣雉雞類一共有三種:環頸雉屬於低海拔鳥類,藍腹鷳則屬於中海拔的鳥類,帝雉就被「迫」到高山去。
之所以被迫,大概與它的個性有關。
帝雉天性安靜,甚少出聲;它也頗為「穩健」,輕微的風吹草動不會驚飛,所以不容易被發現。它也不像身材圓胖的竹雞,喜歡吵吵鬧鬧,雖然它們是同屬雉科的親戚。
美麗也是一種錯誤?
帝雉雖然不愛鳴叫,但它可不是啞巴!在交配季節,雄帝雉就會「谷谷」、「谷谷」地唱起情歌訴衷曲,好吸引異性的青睞。三月至七月是帝雉繁殖時期,通常一隻雌帝雉每年產卵三次,一次可孵出十五隻至廿只。初生的帝雉到了五個月便可自己去找食物,兩歲後就算「長大成人」,可擇偶交配。
帝雉習慣在黎明或薄暮時,到森林或草原覓食。但它卻不知道「美麗也是一種錯誤」,自從人們看上它們的外表後,便利用它們離開灌木叢覓食時,在它們常走的路線設下陷阱。
光復初期,由於日本人喜歡養帝雉供觀賞之用,帝雉大量被捕,成為階下囚,使得野生帝雉的數目銳減。
野生帝雉的數目到底有多少?目前沒有正確的統計。但一九六六年世界鳥類保護協會印行的「紅皮書」,就將台灣特有的帝雉,列入瀕臨滅絕的珍稀鳥類,因而引起國內生態保護學者的注意。
日本帝雉「回娘家」
在國內發起的保護工作又可分為兩方面:一是通過狩獵法,嚴格禁止捕捉或殺害帝雉;另一方面,在台南縣烏山頭水庫西北側設置了「台灣特有雉類復育中心」繁殖帝雉,然後在玉山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裏放養。
今年四月間,日本帝雉繁殖專家送給我們四十五隻帝雉,它們就是廿五年前由我國移民日本的六隻帝雉,利用人工繁殖,經過六代而培育出來的「超級寶寶」。目前它們已隨圓山動物園的遷移,搬入木柵新家。
雖然人工繁殖帝雉的技術已獲得相當的肯定,但人工繁殖會不會使它們血緣接近,而生出畸形兒?這是學者為帝雉擔心的問題。然而圓山動物園保育組姚重志認為,動物大部分都是近親交配,所以人工繁殖應該沒有問題。
自古紅顏多薄命?
從保護自然生態的角度看來,若野生帝雉一旦失去了海拔二千公尺原棲地的生態環境,它是不是會逐漸滅族絕種?觀察野生帝雉多年的謝孝同博士認為,野生帝雉的數目足夠進行自然繁殖,並不需要人們多管閒事,進行人工繁殖。只要人們停止捕殺,帝雉便沒有滅族的危機。
話雖如此,危機仍時時存在。三年前南投縣水里鄉曾有六隻帝雉被關在當地的鳥園,等待買主。台中鳥會知道這件事後,便通知警方,希望能拯救這批「人質」。但是因為法令並沒有禁止人們買賣帝雉,所以有心人對這批帝雉愛莫能助。為彌補這個漏洞,農委會草擬「野生動物保育法」時,便加上了禁止販賣的條文,但目前尚未定案。
如果漂亮——就表示容易失去自由,或許帝雉寧願自己醜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