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原竹的翠綠
當年,林群涵的碩士論文就捨主流的木材,而擇小眾的竹材作為主題。他從實驗室中的永久標本汲取靈感,開發出獨家的「孟宗竹的竹青保留技術」。
林群涵解釋,由於竹子砍下來後,表皮上的葉綠素會快速分解,加上日照,由綠轉黃,這也是當前的竹製品,多呈黃色的原因。
但他以「置換作用」的方法,將三年生的原竹丟入藥水中加熱,讓葉綠素中的「鎂」與藥水中的「銅」進行交換。加熱完成後,銅會再回到藥水中,以此處理過後的竹材,可大幅延緩葉綠素的分解時間,也不會殘留在材料中,經SGS檢驗合格。
這一抹惹人留心的綠,再化成了坊間罕見、鮮綠餐具、茶具等產品。比起看上一逕古樸的竹工藝品,經過保青技術,竹藝品更有著原竹的靈動韻致。
既無傳統工藝家學的背景為靠山,憑著是對材料的專業與熱情,談起竹藝品的變化仍有源源不絕的點子。雖然,對竹材一往情深的他時有喟嘆,誰叫竹不比木料,有著外顯的美觀紋理,以及豐富的精油香氣,因而難以被矚目。但被譽為「竹博士」的他,能以其專業而將竹媒材的特質淋漓展現,豈非已是稱職的,竹的最佳代言人。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竹茶壺外層以硫酸加泥土打印,侵蝕竹皮後,留下龜裂斑駁的紋理。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以保青技術製作的茶則。其中,以方竹製作成的竹蟬茶則(左),曾獲台灣工藝中的優良工藝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