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景區,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拍快點好嗎?後面還有人等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休閒生活,也有餘暇、餘力到處旅遊。每逢假日,世界各地的知名風景區幾乎都有人滿之患;也有的地方太過人工雕琢,往往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在有「美麗之島」之稱的台灣,還有不少開發較晚、養在深閨人未識,而遊蹤較少的風景區,仍保有自然、原始之美。
本刊將逐期介紹這些旅遊勝地。本期報導岬灣羅列、山海交映的東北角海岸風景區。
隨便在「鼻頭角」的一塊海蝕平台上蹲下來,就可找到貝類化石,驗證台灣是百萬年前海底陸塊上升的理論。
不必到大山上尋找岩場,「龍洞」綿延百公尺、筆直陡峭的巨大岩塊,就是攀岩界公認的樂園。
萊萊到鶯歌石一帶沿岸,被國際人士譽為世界級的磯釣場。
三貂角附近的海底景觀,令潛水者眼界大開,流連忘返;大溪蜜月灣則是玩新潮活動風浪板和衝浪的最好地點。
草嶺古道,與玉山山脈的八通關古道並列為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道。
這些地方全聚在短短四十四公里的東北角海岸旅遊線。
一面平緩、一面陡降的單面山,是陸塊上升擠壓而成的。
遊山、玩水、觀陸,任君選擇
東北角海岸就在本省東北隅,北起台北縣瑞芳鎮水湳洞,南至宜蘭縣頭城鎮北港口。台北到宜蘭的交通幹道——北濱公路,貫穿其間。
由於旅遊據點多,且遊山、玩水、觀陸,任君選擇,東北角海岸之旅,於是四時皆宜。唯有冬天因有東北季風與寒流,不適合風浪板、衝浪等海上活動。
走完全程,通常需要三天時間,食的問題不勞遊客費心,既然是海岸,沿途自有新鮮、便宜的海鮮店林立。但只有位於旅遊線中點的福隆有旅館可過夜,最好自備機車或汽車,並攜帶睡袋、帳篷,才能隨興所至地在任何據點停留、過夜。
一日或二日遊者,則可「專攻」幾個據點。若由台北搭車前往,須先乘台汽客運至基隆,車程約半小時。到基隆轉搭基隆客運,走北濱公路,四十分鐘即可到被東北角海岸管理處列為第一風景據點的鼻頭角;要到龍洞、草嶺古道或其它據點,可繼續搭乘至目的地。
龍洞怪石磷峋,圖中細長的小岬甲,像釣魚浮標浮在海面。(鐘永和/東北角海岸管理處提供)
鼻頭夜色令人留連
基隆到鼻頭角路上,零落散聚不少魚村,鹹鹹的海風,夾雜濃烈的魚腥味,為東北角海岸之旅拉開序幕。
沿太平洋岸而行,蜿蜒的公路上可見一塊忽隱忽現的巨石突出於大海中,狀若側身而臥、瞭望大洋的巨人,它就是鼻頭角。
這塊由海面隆起一百多公尺的陸地,是本島北部的尖角之一,山頂上昂然獨立一座燈塔,引領著附近海域的魚船。
受其庇護於左下側的鼻頭漁村,每逢夜晚,魚船群出捕捉小卷,千百點螢光灑在海面上,小卷尋燈而來,漁民恰好逮個正著。
這時,海面上薄霧茫茫、螢光閃爍,配著微星數點,是有名的鼻頭夜景。
在鼻頭魚村下車後,只要步行一小時,即可抵燈塔處,燈塔周圍草坡並可紮營過夜。
由燈塔處遠眺碧波萬頃的太平洋,海浪波瀾壯闊,累了躺在草坡上,耳邊傳來陣陣潮音,天上飄浮的雲朵彷彿與浪花競秀。
粗獷、岩峻的白色石英岩,是北海岸最硬的岩石,也最受攀岩者青睞。(鐘永和/東北角海岸管理處提供)
走在千年海底
這塊隆起於碧海藍天間的高崖,是三百至七百萬年前,因造山運動,由海底昇起的。
「重要的是,此地留下不少稀有的造山運動證據」,台大地理系教授王鑫說。
因此放眼四處,都可欣賞到造物者留下的印記:崖壁上一層層凹凸交錯,是波浪侵蝕的痕跡;山頂上山洞一樣的海蝕洞,是海中石塊不斷碰撞岩壁形成的,……這些原本在海底或海平面的,全都長高了。
若蹲下來細細地找,還可在海蝕平台上看到不少貝殼,及古生物活動的化石。例如:像蚯蚓鑽土留下的細細隆起、四處交錯的「砂棒」化石,就是古生物鑽孔、排洩活動的遺蹟。
近觀百萬年生物活動的「遺址」,遠眺亙古奔波不息的海洋,令人不禁興起「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的感觸。
這萬物的逆旅,經波浪、海流、潮汐長期侵蝕,在平台上雕塑出蜂窩岩、蕈狀石群,還有像整台豆腐一般齊整分割的豆腐岩,紋理錯綜複雜的巨石,綿延幾百公尺。走在其間,遙想當年海中魚兒悠游於美麗珊瑚礁中的情景,乍然忘卻自己身在何處。
東北角海岸時常可見衝浪人。(鐘永和/東北角海岸管理處提供)
龍洞「真」臨深淵
若早上八點由台北出發,至鼻頭角時約已十時,食罷、小遊至落日西沉,再乘月色至龍洞。如此,既不錯失鼻頭角夜景;當晚也可借宿於龍洞國小。
在鼻頭角已可望見與之遙遙相對的龍洞岬。東北角海岸岬、灣羅列,是台灣島沿岸特有的景緻,其中又以鼻頭角與龍洞岬角最突出。
這是因為本島其餘海岸線多與山脈平行,僅有此地山脈為東北、西南走向,與海岸線垂直交錯,頁岩與砂岩互為表裡。經東北季風與海浪沖刷,質軟的頁岩內凹成海灣;質硬的砂岩則突出為岬角。
鼻頭角到龍洞步行只要一小時半,車程十幾分鐘。過鼻頭隧道後在龍洞下車,左側有小路下坡,沿途有漁民曬魚,製成小魚乾出售。
廿分鐘後,路被不規則岩塊代替,兩側叢生林投樹,五分鐘後則豁然開朗,此地被爬岩者稱為「校門口」。往前,左側是愈來愈大的石塊,延伸百公尺,直達海岸,走過去得手腳並用,邊跳邊爬,右側則是氣勢磅礡、高達百公尺的岩塊斷崖。
五彩繽紛的風浪板,將海岸點綴得異常熱鬧。(鐘永和/東北角海岸管理處提供)
練壁虎功的好場所
順著大石走,不久大石塊變成幾十公尺的斷崖,愈來愈高。綿延的斷崖間,偶而被岩溝或小海灣阻斷,得小心翼翼另循蹊徑、或攀附崖壁而上。但無論左側路多險峻,右側岩壁永遠更挺拔。
最後直下斷崖,就是三面岩壁聳立的「大禮堂」了。北方的岩壁中間,有一寬、高各卅幾公尺的海蝕洞,望之幽黯,令人怯步,據說還未有遊客敢進洞一探究竟。
龍洞廣袤綿延幾百公尺的石塊也是百萬年前由海中昇起的。「這些白色礫質石英岩構成的岩塊,是北海岸最古老、也是最堅硬的」,王鑫說。
龍洞先天的條件,引來不少背岩繩、著岩鞋、岩盔,全副武裝的攀岩者。
他們專挑平滑的岩壁攀爬,躺在岩塊上,看身懷「壁虎功」的攀岩者半懸空中,免不了為他們捏把冷汗。
在龍洞除靜靜地看攀岩人,聽濤聲、賞浪花外,還可下海弄潮。龍洞灣盛產龍蝦、九孔,海底又有豐富的石珊瑚林與鐵杉林,是潛水者最愛遨「遊」之處。
龍洞岬上有個青翠蔥綠的山頭,爬岩可上。否則就得走回「校門口」,沿另一側小路上山,約廿分鐘即可到頂。
雲從龍,風從虎」,草嶺古道上雖立了虎字碑,仍山風颯颯。
西靈岩寺,鐘聲何處
由山頂看龍洞岬,頗有電視上看到的美國大峽谷之姿;黃昏時節,岩壁籠罩在暈黃霞光中,則又似亙古不變,雄渾不倒的古希臘神殿。
山頭上也自是高高低低的小斷崖,有一「西靈岩寺」隱於崖上。該寺建於清咸豐三年,由於平素登上山頭的遊人不多,因此清幽靜謐,終日只聞海潮聲。
寺裏有一口百年大鐘,歲月加上香火,已將其燻得黝黑、古樸。遊罷寺廟,下得山來,在何處鐘聲響的幻覺中結束龍洞之行。龍洞到福隆約一小時車程,可夜宿福隆。
福隆海水浴場開發甚早,平坦綿長、細白柔沙的海灘,早已聞名全省,是夏季的度假勝地,若逢假期,旅館房間必須先預訂。福隆海水浴場也提供露營場地,紅紅綠綠的帳篷,將白沙碧海點綴得美麗繽紛。
從福隆南行,沿途已不見若鼻頭角、龍洞壯觀的岬角,改為大大小小鷹嘴般伸出海面的單面山。這是造山運動中產生的皺褶,一層層連續在一起的拉斜面,造成一坡緩平、一坡陡斜的單面山。
年輕朋友喜愛結伴騎車馳聘東北角海岸。(鐘永和/東北角海岸管理處提供)
國際釣場
萊萊與鶯歌石之間起起落落的海蝕平台,則是嗜釣者的地盤。此地已繞過迎東北季風的海面,在三貂角庇護下,東北季風波及不到,且呈各種角度傾斜的海蝕平台,造成不少小海溝,是藻餌群聚之處,魚也特別多。萊萊釣場之名不逕而走,國內舉辦大型磯釣比賽時,場地非它莫屬。
萊萊釣場與天公廟——草嶺古道的登山口近在咫尺。矗立於山腰的大里天公廟,供奉玉皇大帝,金碧輝煌,是北海岸最大、香火最盛的廟宇,與西靈岩寺成一極端。
古道貫穿草嶺山。據台北縣志記載,它是清乾隆時居民白蘭所開,主要功能是溝通台北到宜蘭,地位有如今天的濱海公路。
全程約十公里,路雖短,卻臥「虎」藏龍。由天公廟開始上山,沿途植物遍佈,步道則經過修整,新舊石階交錯。步行約一個鐘頭就可到草嶺山鞍部,最引人目光的是:高一.八公尺、寬二.二公尺的「虎」字碑。「虎」字雄糾糾,據說是清代台灣總兵劉明燈所題刻。
獨釣於大溪蜜月灣海灘,仰首是孤立於太平洋中的龜山島,稜線分明,宛若近在咫尺。(鐘永和/東北角海岸管理處提供)
草嶺古道臥「虎」藏龍
有回他帶兵巡防至此,遇到暴風,遂題「虎」字,希望從古諺「雲從龍、風從虎」,以此鎮壓強風。
其實,此地位在沒有高山阻擋的東北角,四面又都是大海,海風加山風,強風常年不絕。
山頂上有座別開生面的土地廟——廟中土地公有土地婆相伴,不知建廟者是否不忍土地公公獨自深山受風寒之苦,而體貼地把祂的老伴也請來?
由鞍部循存留百年的青石板路面下山,青苔滋生,鋪滿枯枝落葉。途中劉明燈草書勒刻的「雄鎮蠻煙」碑,高三.五公尺、寬七公尺,氣勢更雄偉。
下山經過跌死馬橋、望遠坑橋,溪水潺潺、阡陌縱橫,鷺鷥悠游其間。
如果只遊草嶺古道,亦可由台北搭往宜蘭縣的火車,在貢寮站下車,步行一公里到福德廟新社橋上山。
走完古道,可由貢寮直接回台北,亦可折回濱海公路,續行至蘇澳,洗洗當地知名的溫泉,解除旅途勞頓,也洗淨一身在濱海公路上沾來的鹽結晶。
突出於太平洋的鼻頭角,山海相接,遊客最喜上山觀海。(鐘永和/東北角海岸管理處提供)
夕陽已殘,寧靜的海面留下柔和璀燦的萬點光芒。駕舟其上,如入詩畫。(鐘永和/東北角海岸管理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