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片青蔥的大草原。柔軟的綠草綿延無盡,陡峭矗立、金字塔形的大尖山立於背後,似在護衛著生息於山腳下的牛隻羊群。微風輕拂草兒動,牛兒漫步羊兒馳,立於山腰,眼界拉得又寬又廣。在寶島台灣,竟也看得到這樣一幅「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觀畫面!
牧場放牧採分區制,每區有十甲地,依牛的生長情形分類放牧,區與區之間以鐵絲網隔開,每區有一個管理員。(楊永山)
最大的牧場,最美的草原
南臺灣的恆春半島,中間是高低起伏的山地,三面是蜿蜒的海岸。浩海聳山,加上一路的熱帶作物與成列的椰子樹,交織成一幅美麗的自然景觀。
這裡擁有一系列著名的觀光區:墾丁公園、鵝鑾鼻、佳樂水、旭海……等,經常吸引大批的遊客南來觀光。但很少人知道,在墾丁公園的右側,有一幅臺灣少見的牧場景觀:恆春牧場,那裡所舖蓋著的一望無際的綠,是多麼的悅目宜人!
恆春牧場其實不是觀光區,它正式的名稱是「臺灣省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隸屬於臺灣省農林廳。
日據時代,這裡就已經是畜產試驗所了,專門從事各種牲畜的新品種育成及改良的工作。但那時開墾的範圍較小,大量種植牧草是民國五十年以後的事。
這是寶島最大的牧場,佔地達一一六七公頃。
圖1:牧場放牧採分區制,每區有十甲地,依牛的生長情形分類放牧,區與區之間以鐵絲網隔開,每區有一個管理員。(楊永山)
育出品種最佳的肉牛
由於農業經營已走向機械化,過去在中國農業社會扮演極重要角色的:牛,已逐漸被各種現代化的農耕機器所取代。而牛的角色,也從過去的役工,逐漸變成供給肉類與奶品的牲畜。恆春分所所長程中江說:「臺灣本地種的牛都是役牛,若充做肉食用,因養殖期長、肉少,飼養起來頗不划算。但另一方面,國內需求牛肉量很大,單靠進口很不經濟。因此,從民國五十七年開始,我們牧場的任務,就是培育品種優良且適合本地環境的肉牛,提供全台其他大小牧場及農家飼養。」
最佳的肉牛是:可在最短的飼養時間內,快速的生長與增重,且身上每一塊該有肌肉的地方都充分發育。最早,恆春分所是直接從國外進口優良種牛來繁殖,但由於地理環境、氣候、濕度、牧草品質的不同,優良品種的牛來到這裡,大多因水土不服,變得瘦弱、多病,甚至死亡。
民國六十年,試驗所改變策略,以本地種的黃牛和外國種牛交配繁殖,期望能生出具備黃牛耐熱、體健,且有肉牛快大、多肉長處的新品種來。
也因此,恆春牧場的牛,外型很特殊,端詳徜徉在牧場上的牛群,它們沒有黃牛的雄壯、結實,也不似肉牛的臃腫、笨拙,牧場工作人員說:「現在我們牧場的牛,大多是以黃牛和美國聖達種牛交配的後代,這是到目前為止,試驗出最適應臺灣生長環境的新種牛。」
圖2:由於冬天旱季牧草不足,每年夏季都必須留存一部份牧草曬乾,而後用機器壓成方塊,以備過冬。(楊永山)
飼養與管理方式現代化
恆春牧場完全以粗放為主,不論雨季、旱季,牛兒都露天放牧,甚至懷孕生產都在大草原上解決。唯有為了控制品種,母牛都採人工受精。牧場在母牛的身上都裝了發情偵測器,偵測器變為紅色時,管理員就將牠趕回所堿I行人工受精,而後再趕回牧區。
牧場放牧採分區制,每區有十甲地,依牛的生長情形分類放牧,譬如:未懷孕的母牛分在一區,懷孕的集中在一區,生下仔牛的分在一區,專作肥育的公牛也集中一區放牧。區與區之間以鐵絲網隔開,每區有一個五尺長、一尺寬的水泥槽,供牛群喝水用。另外,每區還植有幾棵相思樹,供牛兒乘涼休息用,每一區由一個管理員負責。
母牛低頭吃草,仔牛跟在一邊吃奶的情景,是一幅溫馨動人的畫面。母牛的懷孕期約為兩百八十天,如果順產,從陣痛起三、四個小時後便產下小牛。在整個生產過程中,除非難產,獸醫幫不上什麼忙。臍帶在母牛的陣痛中自行拉斷,三、四天後便自行脫落。產下小牛後,母牛會舔乾小牛身上的黏液。五分鐘後,小牛便可站起身,隨著母牛身軀的移動找奶吃。
恆春牧場每年約可孕育三百五十頭的牛隻,不論性別,每年只留六、七十頭做種牛,其餘的推廣到民間飼養。推廣牛隻的年齡約為一歲左右。
圖3:冬天時,牧場牧草不足,牛隻們被趕回所裏食用夏天儲存的乾草。(楊永山)
抵犢情深,令人感動
仔牛長到十個月至一歲大時,必須斷奶,以保持母牛的營養和體力,以利次年按時懷孕。離奶時,管理員將母牛和仔牛一起趕回恆春分所,只花一天的時間便可分開大、小牛。母牛關上兩、三天後就放回草原上,仔牛卻必須再關一至二周,徹底適應以牧草為食的生活。
母牛想仔牛,小牛念母牛,這股孺慕親情原是天性。每逢離奶期,恆春分所的圈養欄奡N哞聲震天,不分晝夜的喊叫,有的是媽媽找孩子,有的則是孩子叫媽媽。住在所裡宿舍的員工,因此總要好幾天不得安眠。不但如此,管理人員還要預防母牛千里迢迢回來找仔牛,一位管理員說:「有的母牛為了找小牛,會猛力衝破藩籬,走上三、四公里的路,回分所來找小牛呢!」
在牧場裡,小母牛長到三歲大時就要負起孕育的責任。每年一孕,這項孕育優良後代的使命持續到十歲左右,然後被送入屠宰場,為人類作最後的貢獻。至於小公牛,除了品質良好的留作種牛,其餘的都送去肥育——儘量在最短的時間媥i得重又肥,送進屠宰場以饗人類。
通常牛隻成長到四歲左右,體重就不再增加。目前恆春牧場的牛隻,在兩歲時就達五百公斤的成熟體重了。
圖4:除了牛群,恆春牧場也有羊兒兩百多隻,這是巴貝多總統訪華時送給嚴前總統,而寄養在牧場裏的。(楊永山)
開啟山林,舖上綠氈
恆春山地多雜木林,經濟價值很差。恆春牧場為有效利用山坡地,每年旱季就從事整理坡地、種植牧草的工作。一片片雜樹林,在「怪手」機器的掃蕩下,連根拔起,被搬運下山。六個月後,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片青翠的牧草。
牧草品質的好壞,影響養牛事業至鉅。恆春分所過去曾以一百九十多種牧草對南臺灣環境的適應性、抗病性、生產量與品質作研究,發現從夏威夷引進的盤固拉牧草,無論供作放牧或調製乾草,都很合適。
說起來,牛還真不是「大笨牛」,他們也會挑嘴。當管理員將牛群趕入一區放牧時,牛兒一定先挑牧草較細嫩可口的上部吃,嫩草都吃光了,才勉強回頭吃剩下的末端粗短的部份。
每當一區的牧草將吃盡時,管理員就將牛隻羊群趕至另一區。草被吃盡的牧區,施肥後,不需特別照顧,一個月中只要下上一、兩場雨,牧草又會有半個人高了。
但是並非所有的草地都做放牧用。由於冬天較乾旱,牧草生長不佳,無法充分供應牲畜食用,因此每年夏天都必須把一部份坡地的牧草,用機器採割,曬成乾草,而後再用機器打包,以備過冬。
除了近千隻的牛群,恆春牧場也養有羊兒兩百多隻。這裡最有名的羊種要數巴貝多黑肚綿羊,這是巴貝多總統訪華時,送給嚴前總統家淦,而寄養在牧場裡的。恆春牧場就黑肚綿羊的生長與繁殖不斷研究,希望能發展出以肉用為主的新品種。目前經過兩、三代的配種發展,已見績效。
圖1:恆春牧場在日據時代以放牧馬匹為主,今天雖然牧場改以牧牛為主,但牧場裏仍可看到幾匹年邁的老馬。(楊永山)
自然給我們什麼,我們就用什麼
優良牧場的自然條件,一年的雨季通常需長達七、八個月,且需雨量平均、氣候溫和。若以此標準來衡量恆春牧場,則幾乎無一符合。
事實上,恆春牧場不但夠不上好牧場的標準,就是在臺灣地區,亦屬自然環境最差的牧場。這裡除了夏天天氣酷熱,雨季集中在六至九月,十一月至四月是連續的乾旱季外,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間,更有為期約五個月的東北季風,俗稱「落山風」。風速每秒達十至十七公尺,為害農作物至鉅,放牧牲畜亦難適應。
在如此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恆春牧場卻一天比一天發展起來:盈餘逐年增加,以去年為例,已有新台幣一千多萬元的收入,牧場不但可自給自足,員工還可分得許多紅利。這都是所內工作人員終年辛勤工作,不斷致力於研究改良品種、種植牧草、儲存草料、大量繁殖……等所得的成果。
三十出頭的年輕所長程中江說:「我們認為在這最惡劣的條件下,做試驗配種繁殖的工作反而是最恰當的。因為這些牛隻在最壞的條件下都待得下去,移到任何地方飼養,就都不會有問題了。」
圖2:在每個放牧區裏,都有幾棵大樹供牛群乘涼。(楊永山)
順應自然,才能育出最健強的品種
程中江和太太朱友梅,都是畜牧專家,他們從澳洲留學回國後,就攜手到恆春牧場為臺灣的畜牧事業盡心獻力。任職所長三年來,程中江一直認為,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尋思克服困難、適應環境的辦法,乃是上策,如能勝過,於是一勞永逸,育成的品種即健康、強壯、適應力強,可以大量繁衍。以搭棚,或吹電扇、冷氣來養殖肉牛,都是違反自然且不經濟的做法。
試驗所恆春分所的工作人員共有八十幾位,除半數為就近聘請的管理員和技工外,其餘的研究員和各級主管,都是來自全台各地學有專精的畜牧人才。
試驗所前的柵欄裡,還養著幾匹以前留下來的老牧馬,年老體衰,只能供人觀賞了。由於缺乏經濟價值,恆春牧場未在養馬一事上多費心血或人力。
牧馬不騎了,改乘機動化的交通工具。我們坐著吉普車上到山腰,放眼望去,只見牧童、牛仔(管理員)正騎著摩托車吆喝牛群上山坡,程所長說:「科技文明的進步,幫助我們更迅速的化牧草為牛肉,但也因此改變了傳統牧場的景觀。」
即使如此,上山遠眺,入眼盡是清新悅目的綠,加上藍天、白雲,與徜徉草原上千百的牛羊,仍是久居都市者嚮往、喜愛的美麗景觀。
圖3:這是將美國肉牛聖大牛和台灣黃牛交配成的聖黃種牛,體大多肉,又能適應本地的氣候,現正由恆春牧場大量繁殖中。(楊永山)
圖4:公牛長大到相當程度,就成群趕回所裏,作肥育工作。(楊永山)